因此李奕把重点放在了鼓风这一点上,他借鉴了贝式炼钢法的思路,将进风口放到了高炉的下方,也就是所谓的底吹法,用以提高炉内的反应温度。
但受限于耐火材料,以及密封的问题,目前底吹法的效果不太明显。
不过李奕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没错,剩下的就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改进,这种事情想急也急不来的。
他心中盘算着:若能炼出满足规格的钢水,便可尝试铸造大块的甲片,由此对甲胄的形制进行改良,增加防御力。
其它方面或许也能由此受益。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设想,因为具体的成果还没出来,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
但总比什么都不去尝试要更有希望吧?
而在更远处,几座形似倒扣巨碗的砖窑正在搭建,那是为烧制水泥准备的“立窑”——窑顶开有投料口,窑身侧壁螺旋排列着通风孔,确保高温均匀。
沿河岸搭建的一排草棚下,工匠们正将石灰石、黏土和铁矿渣碾磨成粉。
在众人旁边有座造型奇特的“回转窑”:一条用砖石砌成的倾斜长槽,槽内铺着特制的导板,末端连接着水车驱动的木制齿轮组。
据那位李都使所说,这叫做“熟料冷却带”。烧成的炽热料块会沿斜坡滚落,途中被河水引来的水流降温。
匠人们从没见过这种设计,但又不敢质疑贵人的话,只能依照吩咐干好自己的活。
李奕走到窑炉旁蹲了下来,抓起一把混合料在掌心搓捻。
他摇了摇头:“碾的还不够细,而且湿度也太高,还要进火窑中再烘干一些,否则结块会影响煅烧。”
匠人们不敢多言,连忙把碾好的灰石,重新再研磨一遍。而那些还没碾的石头,则拿去低温窑炉中再次烘烤。
李奕起身,望着眼前的几座“水泥窑”。
他心道:都说火是人类进步的根基,仔细一想这话很有道理。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科技的进步,少不了在“烧火”上面做文章……哪怕是工业革命,同样离不开“烧火”。
如果改进这些窑炉的设想,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果。
不仅只是钢铁和水泥……如陶瓷、玻璃等东西,以及其它的耐火材料,其实也可以用得上。
……
在背风的山丘后,有一圈夯土墙围起的院落。
三间石屋以“品”字形排列,屋顶覆着轻薄的木板——若是不小心发生爆炸,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破坏。
屋内,左从覃正指挥学徒将硝石、硫磺和木炭分罐研磨。
见李奕进来,这位“炼丹大师”擦了擦额头的黑灰:“老道按那‘一硝二磺三木炭’试过,但烧灼的速度总不能稳定……”
李奕闻言,将一块硝石从麻袋里抠出来,拿在跟前仔细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