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潜逃,皇后不知所终。”
她叹了口气,又补了一笔:“圣上震怒,令彻查,未下明旨。”
写到“秦斯礼”三字时,她指尖略顿。
这人是野路子升上来的,前有秦家的记载,她也看过,只是秦斯礼的晋升路径太不同寻常了。
凉州城的主簿到长安的兵部尚书,几乎是一步登天就站在了圣上身边。
她曾三次旁听朝议,见他沉默、附议、不辩,回到史馆后,几位同僚也忍不住议论:“他不过是从强。”
“强者易附,弱者难恃。”颜知微不置可否。她想了很久,终在卷宗下写下:
“当时议论曰:斯礼舍旧恩而迎新主,或谓趋利,或谓识时。然世间常情,能持正而不动者少,能明断而不偏者稀。是非未定,史笔亦当慎重,不予置评。”
她放下笔,眼神平静如水。
当然,这种媚上的嘲讽不仅仅停留于书面,史官记载之上。更多的是,当朝同僚人之间的嘲讽。
“无耻之徒,为了一步高位,便连太子都敢出卖!”
“真看不出来,他原来也不过是墙头草!”
“他可能也是怕了,秦家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牢牢抓住圣上才是永久的生存之道啊。”
风言风语,秦斯礼听说到了,可上朝的时候,该对他鞠躬的人一个不落,该对他问好的人也不敢不问,该微笑的仍旧是笑的大方。
人嘛,都是这样。况且,宫廷风云,从来都是向强者倾斜的。
只是,牛和德在宫外被几个将军痛揍一顿后,圣上也当没听说过此事,军权不在手,没人敢和武将们唧唧歪歪。
尤其是他们为太子出气,李鸾徽越发难捱。改祖制是小事,他说了算,可动太子一事,试探了军队的态度,他还是难。
第118章暗流涌动石子沉【VIP】
至于徐家这个案子怎么判,李文韬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徐家实属无辜,是圣上、李文韬,还有皇后一族之间斗争的牺牲品,此事兹大,判轻了不足以服众,判重了愧对徐家。
李文韬坐在户部左署的审案堂中,面前案卷堆叠如山,烛火映在他眼中如冰。
他手中拿着的一封供词,是刑部和肃政司联合送来的。
上面写明——徐家密藏东宫书信,试图在祭祀大典后联合边军起事。证人、证物俱全,甚至连徐圭言写给太子的私信也被人“巧妙”地“搜出”。
李文韬将供词放下,手指轻轻叩击桌面。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
先逼太子失踪,再陷徐家通逆,好手段。
但为什么是徐家?
徐圭言只是太子老师,又不是太子詹事,大费周章将他们家拉下水不明智。况且徐圭言还是半路老师,和太子的情谊又能深到哪里去呢?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清楚帮着圣上策划这一系列的人是谁。这个敌人藏在暗处,不论是对徐家来说至关重要,对李文韬后面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李文韬思索着,第一人选肯定是牛和德,但是他同他交手这么多年,牛和德什么样的手段和能力,他清楚得很。如果他能耐真的大,圣上给他权,李文韬早就回家种地了,还能在这里吗?
所以首先排除的就是牛和德,那么还有谁呢?冯知节?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看他为太子说话的架势,不是。
那就只能是秦斯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