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对周衍那份专题研究报告的高度评价,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整个课题组乃至整个政策研究室内部,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周衍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份充满创见的报告,迅速成为了众人议论的焦点。
那些曾经对周衍心存轻视或质疑的同事,此刻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副局长。他们意识到,这个从地方上来的“空降兵”,绝非等闲之辈,其理论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甚至比他们这些常年在中央部委工作的“科班出身”还要强上几分。
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在主任的明确表态下,也开始认真研究和吸纳周衍报告中的观点和建议。周衍在课题组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一切,自然都落在了局长郭立民的眼中。
他心中的滋味,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周衍确实有两把刷子,那份报告的质量之高,连他这个在党建领域浸淫多年的“老兵”,也感到有些惊艳。
另一方面,周衍的异军突起,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一丝威胁。他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地将这个年轻的副手边缘化,牢牢掌控党建研究局的话语权。却没想到,周衍竟然能够抓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资料收集”任务,一鸣惊人。
这让他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主任在肯定周衍报告的同时,还特意指示,要将周衍提出的那几点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建议,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深入挖掘,细化论证。
这无疑是给了周衍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课题的核心研究工作中去。
郭立民知道,如果再不采取一些措施,调整自己对周衍的态度,那他在局里的威信,甚至在整个政策研究室的地位,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毕竟,中央政策研究室这样的核心智囊机构,最看重的就是研究能力和政策水平。谁能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谁能为中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话语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郭立民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他主动找到了周衍,脸上带着一种略显生硬,但还算真诚的笑容。
“周衍同志啊,你那份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报告,写得确实不错,很有深度,也很有新意。主任对你的评价很高啊。”郭立民一改往日的冷淡,语气中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
“郭局长过奖了。”周衍的脸上,依旧是那副谦和有礼的表情,仿佛丝毫没有察觉到郭立民态度的转变,“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向您和局里的老同志们学习。”
他知道,郭立民这次主动示好,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客套。这背后,必然有其更深层次的考量。
“呵呵,年轻人谦虚是好事,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嘛。”郭立民笑了笑,话锋一转,切入了正题,“周衍同志,关于这次的党建课题研究,主任非常重视,也对我们党建研究局寄予厚望。我觉得,我们局里,应该进一步整合力量,集中攻关,争取拿出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向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