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平静而略显压抑的“学习期”中一天天过去。
周衍依旧保持着低调和隐忍,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央最新政策精神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之中。
他撰写的几篇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理论文章,虽然因为郭立民的“压制”而未能以党建研究局的名义公开发表,但他却通过一些私下的渠道,将其呈送给了一些在党建理论界颇有影响力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
这些文章,以其深邃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和务实的对策,引起了这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他们纷纷对周衍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表示肯定,并认为这些观点对于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些来自学术界的积极反馈,也间接地提升了周衍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内部的“隐形影响力”。至少,局里的一些研究人员,在私下里谈论起周衍时,语气中已经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敬佩。
然而,真正让周衍迎来转机的,还是那场关系到中央未来五年党建工作方向的重要课题调研。
这个课题,是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政策研究室联合牵头,旨在深入研究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党建工作会议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课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五年全国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中央政策研究室对此高度重视,主任亲自挂帅,并从各个业务局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一个高规格的课题组。
党建研究局作为核心参与部门,自然也要承担重要的研究任务。
局长郭立民在接到任务后,立刻召开了局务会,讨论课题的具体分工和人员安排。
在会上,郭立民按照以往的惯例,将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核心子课题,都分配给了王副局长和钱副局长,以及他们手下的几位资深研究员。
轮到周衍时,郭立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周衍同志刚来不久,对中央层面的课题研究可能还不太熟悉。这样吧,你就先负责收集整理一些国内外关于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最新理论动态和实践案例,为课题组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支持吧。”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用意却昭然若揭——依然是想把周衍边缘化,不让他参与到核心的研究工作中去。
收集资料,这种工作,通常都是由局里的年轻研究员或者实习生来做的。让一位堂堂的副局长去干这种杂活,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
王副局长和钱副局长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他们虽然对郭立民这种刻意打压年轻副手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但也不想因此而得罪一把手。
而周衍,在听到郭立民的安排后,脸上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和失落,反而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好的,郭局长,我一定认真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为课题组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支持。”他的语气,依旧谦和有礼,仿佛丝毫没有察觉到郭立民的刻意打压。
郭立民见状,心中不禁暗自冷笑:“小子,还挺能忍。我倒要看看,你能忍到什么时候。”
然而,他并不知道,周衍之所以如此平静,并非是因为“能忍”,而是因为……他早就料到了会有这样的安排,并且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这个看似“打杂”的任务,在周衍看来,却未必不是一个机会。
他近期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正是关于新时期如何借鉴国内外执政党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华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而郭立民让他负责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恰恰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融入到课题研究之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衍并没有因为被安排了“杂活”而消沉懈怠。
相反,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