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周衍所预料的那样,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的最初一段时间,过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憋屈。
局长郭立民,对他这个新来的年轻副手,始终保持着一种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态度。
在工作安排上,郭立民并没有立即给周衍分配具体的负责领域和实质性的工作任务,而是美其名曰“考虑到你刚从地方上来,对中央部委的工作还不熟悉,先给你一段‘学习期’”,让他主要负责“协助”其他两位副局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以及参与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件传阅和务虚会议。
这摆明了就是要把他晾在一边,坐冷板凳。
而另外两位副局长,王副局长和钱副局长,对周衍的态度,也颇为微妙。
王副局长是局里的老资格,学术气息浓厚,平日里深居简出,埋首于理论研究和文稿起草,对周衍这个“地方派”的年轻干部,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见面也只是点头之交,公事公办。
钱副局长则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主管对外联络和调研,在部委系统内人脉颇广。他对周衍倒是表现得比较热情,见面也总是笑呵呵的,但周衍敏锐地感觉到,他那笑容背后,似乎也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和……戒备。
至于局里的那几个处长和普通研究人员,对周衍这位新来的副局长,表面上虽然毕恭毕敬,但私下里,却不乏一些议论和猜测。
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层层选拔,从各大名校或者地方研究机构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天之骄子”,对于周衍这个年纪轻轻,却能一步登天,直接担任副局长,心中多少都有些不服气,甚至有些嫉妒。
“听说这个周副局长,在地方上搞经济倒是有点名堂,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可不是那么好搞的。”
“是啊,中央政策研究室是什么地方?藏龙卧虎!他一个搞地方工作的,能适应这里的节奏吗?”
“我看啊,他也就是仗着年轻,上面有人赏识,镀金来的。能不能真正干出点名堂,还不好说呢。”
这些议论,虽然没有当着周衍的面说,但多多少少,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他的耳朵里。
面对这一切,周衍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急躁和不满。
他深知,自己初来乍到,根基未稳,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隐忍和积蓄力量。
他将郭立民安排的“学习期”,当成了一个真正沉下心来,系统学习和研究党的建设理论以及中央最新政策精神的宝贵机会。
他每天都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
白天,他除了处理一些郭立民和其他副局长交办的琐碎事务,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资料室和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理论著作、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晚上,他回到单位安排的临时宿舍,也会继续学习到深夜。
他利用自己在地方工作时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最新的理论知识,对当前党的建设领域面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开始尝试撰写一些有深度的理论文章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