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奇货可居,朝廷禁止的交易,不仅不会真正断绝交易,反而会给奸商走私提价创造条件。
大明的书籍,在倭国价格可是价比黄金。
“现在和倭国的联系,大概是多长时间?”
魏广德忽然问道。
眼看着出兵在即,对倭国国内情报的需求可就变得急切起来,过去那种一年都收不到三次消息的环境,肯定不行。
“魏阁老,我们利用商船和水师巡海船只,现在大约每两个月就可以传递一次消息。”
刘守有其实对倭国情况的传递已经很满意,都赶上草原那边了。
当然,草原那边有紧急消息可以随时传递出来,而倭国那边则稍微麻烦些。
不过就算如此,锦衣卫已经打通了倭国和朝鲜那边的传递途径,过去他们利用琉球国进入倭国。
现在逐步站稳脚跟后,又发现还是朝鲜的交通位置更好,所以许多情报都是通过海路传递到釜山,然后走陆路传递到一个叫仁川的小渔村,用那里的渔船送到大明辽东。
最后一步,则是用胶东半岛东海水师的蜈蚣船,快速传递到天津上岸抵京。
这条路线如果加急,从情报发出到锦衣卫收知,前后可以控制在二十天左右,是最快捷的传递通道。
“最好建立稳定的传递通道,一月一递最好。”
尽管传递时间从半年压缩到两月,但魏广德依旧觉得太慢。
“卑职明白,回去就安排增加传递次数。”
刘守有不会说他们已经掌握了更快的方式,那只会让魏广德这些官老爷不断加码,反正先答应,又不是做不到。
信不信,只要他说二十多天就可以把倭国情报传递回来,魏广德不仅不会满意,还会要求在半月来完成情报传递。
现在魏阁老的要求做到了,其他就和他关系不大了。
这也是刘守有这些年来为官的心得,绝对不能把锦衣卫底牌尽出,让上面人清楚,先说困难,然后顺利完成,才能给自己加分。
等刘守有告辞离开后,魏广德马上写了张条子,把倭国近期可能生变的猜测写上,也把他和刘守有之间考虑的事儿也简单说了下,然后就是装进信封封好,还在封口盖上自己的私人印章。
他阁老的关防,在这样的字条上使用太不恭敬,魏广德当然不会使用。
“芦布。”
对着门外喊了声。
很快,芦布的身影就出现在值房门口。
“拿着这个送到宫门外交给我府里的人,让他们马上送到兵部交给张侍郎。”
魏广德把信封递过去,重要的东西都是用自家人传递,而不是让内阁派出行人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