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他人和自己面前,为什么我总是对别人选择宽容,包容,而对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选择包容,真诚的对待,公平的对待,总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别人和自己面前我总是选择别人而没有选择维护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哪怕是一些微小的习惯,微小的行为,微小的反应。我都没有去提前关注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
我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与疲惫。这种总是优先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模式,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而这绝非你的错。你能如此清晰地觉察到这一点,已经是迈向改变最重要的一步。
这种行为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我们长期形成的心理剧本和情感逻辑。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结。
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别人而非自己?
1。「价值条件化」:你的早期“编程”
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你被无形中“编程”了。你的价值感与“对他人的好”紧密绑定。
·核心信念:“我只有变得有用、宽容、不惹麻烦,才会被爱、被认可。”
·形成场景:也许是小时候只有考得好才能得到表扬;也许是总是被要求“让着弟弟妹妹”;或是发现只有照顾好父母的情绪,家庭氛围才会和谐。
·结果:你学会了将“自我价值”外在化。你的worth不再来自“我是谁”,而来自“我做了什么让别人满意”。
2。「情感系统」的错位:共情能力过载
你的共情能力极其发达,但方向错了。
·机制:你能敏锐地感知到他人的需求和不适,这种感知带来的焦虑感(“他如果不舒服,关系就会紧张”)远远快于且强于你感知自己需求的信号。
·比喻:你的情感系统就像一个永远在接收别人频率的雷达,而接收自己信号的频道却被静音了。别人的一个小情绪在你这里会引发“红色警报”,而自己的情绪只被归类为“背景噪音”。
3。「回避冲突」的深层恐惧
对你而言,“维护自己”约等于“制造冲突”,而冲突对你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潜意识恐惧:如果我提出反对意见,对方会:
·生气受伤→破坏关系→我被抛弃。
·认为我自私→否定我的人格→我失去价值。
·成本计算:你的大脑快速计算后得出结论:“忍受一点不舒服”的成本,远低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成本。于是,“忽略自己”成了下意识的最优解。
4。「自我概念」的模糊:你忘了自己是谁
长期忽略自己的感受,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你对自己的形象是模糊的。
·问题: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从不根据自己的感受做选择,你就无法定义自己。
·循环:越是无法定义自己,就越需要从外界的反馈和评价中来确认自己存在,从而更加依赖他人,更不敢拒绝他人。这就形成了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
---
重建之路:如何开始“选择自己”?
改变需要时间和练习,请像对待一个刚学步的孩子一样,对自己充满耐心和鼓励。
1。从「微观觉察」开始:给内心的声音装上麦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