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某某官员处决文书,罪名是贪墨,行刑日期是后日,黎源仔细看名字,不姓戚,也不姓陈唐贾,老太君姓什么来着?
其中政令最多,黎源的目光在上面驻留片刻,慢慢皱起眉头。
大多都是关于海运的改革政令,主要颁布民间船队的一些变革。
黎源翻了翻,政令都是一层层贴上去,旧的并不会撕掉,因为只张贴上方,之前的政令也能翻到,黎源首先看日期,最早能追溯到半年前。
一系列翻下来,半年前海运分出三个队列:国家、世家、民间。
国家除去运营之前的皇家船队,还收购许多运营不下去的船队。
世家变化不大,但从后面的细则上能看出凡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业务被国家慢慢收购过去。
民间的变化最大,大朝出台很多帮扶政策。
包含且不限于国家出海运时,这些民间船队可以跟随,不仅能受到保护,缴纳的费用也不高,且鼓励大量收购番邦物品,物品没有限制。
这点跟历史上的海运不太一样,自古丝绸、瓷器和茶叶都是主要的海运货物,因为这些物品在海外最值钱,换回来的多是香料、宝石和贵金属。
其他的东西并不受欢迎。
在黎源的记忆里,他那个世界最后一个王朝极为富裕也极其不争气,而这些财富除去历代老百姓的累积,便有海外贸易赚取的大额财富。
但大朝的这点改革让黎源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它鼓励外来物品或物种的进入?
是想打破丝绸这些自古就占有垄断地位的陈旧市场,还是要干什么?
黎源嗅到熟悉的气息。
他不是很确定。
转到另一面,则是布行食肆亦或是古玩店又上了什么新东西,有点像广告。
亦有寻亲或某类活动的告示,例如哪里要举办诗会,哪里的花魁又要招入幕之宾。
这些内容就十分人生百态。
逛到街上人迹减少,黎源也赶紧回去。
这里不比梨花村,黎源告诫自己要低调谨慎。
第二日黎源退了房就朝打听好的海市走。
但凡交通枢纽地,物价最便宜。
当然鱼龙混杂的地方,也容易被骗被扒。
但黎源不担心,他将钱财藏得很深。
寻常的口袋只装了几两银子。
走了近半个时辰才看见海市的一点影子,同时闻到海水的咸湿味。
临海面也有城墙,且建了两层,中间是过渡区,但城墙并不高大,两层楼的高度,进出的通道非常多,这里不检查户籍文书,黎源过去后发现临着码头,站在海边看着远处的群山和围墙,才知京城将海岸线包进来,难怪检查不严格,这里的人想离开京城又不经过城门只能从海上。
海岸线悠长,建有几十条大小不一的码头栈道。
巨石垒建的码头最为壮观,停靠的船队就要气派得多,挂着大朝的旗帜,看着十分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