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是为护一方平安,是为保百姓温饱。”她语气温缓,却字字清晰。
“你说,为何年年治,却总不能断根?因为水之变幻无常,人心之力终有限。河道淤塞、堤坝老化、山洪突至……凡此种种,皆是常事。今日堤固,明年或又崩;今日除险,他年或再患。即便有再多兵马工匠,能堵一处,未必顾得全局。”
晚娘听得神色肃然,手中扇子不觉停了下来。
姜辞继续说道:“历朝历代,凡是明君仁政之主,皆不敢轻忽水患。古时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便是为此。”
“能治水,便能得民心;能安水,便能安天下。若你问我,为何人人都去治水,便是这缘故,百姓的命,全在这一水字上头。”
说到最后,她轻轻一笑:“所以,如今姬阳肩负此事,虽非帝王之身,却担着万民生计,容不得半分懈怠。”
晚娘怔怔地看着姜辞,良久才低声道:“姑娘……奴婢原以为不过是修修堤坝、清清河渠,竟不知,这水里也装着天下苍生的苦。”
姜辞伸手,轻轻握了握晚娘的手,低声道:“所以我们并不是为了帮他,我们是为了帮那些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百姓,不管能帮多少,都该尽力。”
晚娘点点头,轻声道:“若都督能看见你的好,真心接纳你,愿与凉州和睦共处,那该多好。”
姜辞闻言,唇角却慢慢垂了下去。那夜他的话,依旧在脑海盘旋挥之不去。
姬阳,终究还是想要亲手,取了姜家人的命。
可姜辞看着不远处桌子上放的白瓶,她又觉得自己看不懂姬阳,明明送药,却不留一言,倘若真的不在意她,又何必做这样的事。
夜深风静,宁陵郡内一间偏僻客栈灯火微明。
苏玉推门而入,进来后倚在桌边,盯着楼弃冷笑一声:“你下这么一盘大棋,别告诉我是为了替姬阳修坝治水。我竟然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多出个懂水利的祖宗了?”
楼弃坐在窗台上,身形慵懒,一只手搭在膝盖上,望着窗外破败的街巷与点点星火,语气却极为轻缓:“我不是来帮他的。”
苏玉挑眉:“那你到底图什么?”
楼弃回头,眼神漠然却带着些讥诮:“丰都通往宁陵的路已经被我们毁了,西岭路上埋伏了我们的人,他的粮草,运不过来,治水的重担如今压在他肩上,我要看他如何应对。”
“我不要夺他的兵,也不要毁他的城。”
他顿了顿,眼眸微垂,嗓音低缓却透着狠意:“我要他在宁陵百姓心中,一败涂地。”
第35章
第二日天光微亮,城中尚未苏醒,姜辞便带着银霜走出别院。
宁陵城内虽然无恙,但是也因之前暴雨,街巷已被洗涤得泥泞斑斑,道边聚集着不少无家可归的村民,或倚墙而坐,或席地而卧,神情疲惫。姜辞一路默默走过,眉头微皱。
她领着银霜一路走上城楼,守城兵士见她是都督夫人,便低声问安,恭敬放行。
城楼之上风微微起,带着一丝夏日的湿热。
姜辞立在高处,望向城外。
渠坝断裂之处泥石横流,村庄半毁,民屋倾颓。
她轻轻一转头,就能望见远方云烟缥缈的河对岸,那便是凉州。
银霜站在她身后,轻声唤道:“小姐……”
姜辞看着眼前的残破一切,低声道:“银霜,我们走,去实地看看。”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坚决。
一行人绕出北门,沿着决堤的渠边一路勘查。姜辞沿途细细察看地势、水流走向,还向附近的村民打听过往每年的汛情及河水涨势。
回府已是黄昏,姜辞顾不得歇息,披衣坐到案前,唤来纸笔。她俯身细描,用舆图为骨、数据为脉,一笔一划画出分流渠引图,设缓洪区、蓄水池、导流口,皆依地形起伏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