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角度来讲,针对那几个‘匠人’,刘荣最明智、最具性价比的选择,其实是做切割,把他们丢出去当替罪羊。
但人毕竟是在给少府内帑干活,也就等于是在给刘荣干活。
虽然事儿不能拿到台面上说,但刘荣也不能真的装傻。
——真要是动不动仍替罪羊平事儿,人心乱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于是,刘荣便只能来一手骚操作——先让大理治那几个‘匠人’死罪,而后偷偷把人藏在牢房内好吃好喝养着,等一次大赦的机会,再把人低调放出来。
当然了;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虽说是自己人,在给自己办事儿的过程中出了事儿,刘荣出于人心的考虑杀其不得;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次的甲胄外贸单,这几个‘销售’无疑是搞砸了。
生意没做成倒在其次。
主要是把事儿捅出来了,搞得事态颇有些脱离掌控,刘荣都不免有些被动。
但凡他们有点脑子,也该先和背后少府内帑通气——就算来不及插手,刘荣也总能有点心理准备。
所以,对于这几个销售,刘荣授意少府:调离岗位,另做安排。
直接赶出少府,那肯定是不行的,还不如杀了来的轻松。
留在少府,去负责其他的工作,依旧和少府内帑利益绑定,才能保证他们不乱说话。
当然,这都是小半年之前的事儿了。
眼下,刘荣大赦天下在即,似乎是为这件闹剧,画上句号的好机会。
但有一点小意外。
——条侯世子周阳,赖在大理牢狱不自杀!
——刘荣许其自留体面,他还偏不!
非嚷嚷着什么,我没罪,判我有罪就杀了我,判我无罪就放了我之类。
小孩子不懂事,周亚夫也犯了老毛病——像摸像样的到未央宫负荆请罪,说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若是死了,条侯一脉就要绝了香火。
刘荣本还很坚定的。
原本,刘荣坚定地认为,周亚夫闹出的‘私藏甲胄,密谋不轨’一案,再怎么着,也得死个侯世子周阳,才能维护汉室法律的尊严,让天下人知道谋逆之罪不可触碰的道理的。
结果,意外又发生了。
——连续沉默好几年的东宫窦老太后发话了。
曾几何时,老太后三不五时的口谕、懿旨,刘荣还不觉得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