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圭言的心猛地一沉,几乎立刻循声望去。那是队尾的一个年轻士兵王九,手里握刀的姿势歪歪扭扭,围巾勒得紧紧的,脸半埋在毛领里,一副畏冷缩脖的模样。脚边的断枝清楚地昭示着他的分心。
虽说敌军并未被惊动,但这一刻,徐圭言的眉心已经拧得能夹断一根针。夜探敌情,任何细小的失误都可能让全队人命丧荒原。
她压下怒火,没有当场发作,只是让亲兵将他调到自己眼皮底下。队伍继续行军,谁也不敢出声,连呼吸都刻意压得极轻。
回到军营时,营地里篝火正旺,炭香和烤肉味混着雪地的寒气扑面而来。大多数士兵松了口气,解下武器坐在火堆旁,有人悄悄活动冻僵的手指。
徐圭言却没有下达“解散”二字,而是缓缓扫视众人,目光在王九身上停住。
“王九,出列。”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冰刀一样刺得人心口发凉。
王九愣了半秒,磨磨蹭蹭走到场中央,低着头不敢看她。其他人立刻安静下来,火光映着他们或紧张或幸灾乐祸的表情。
徐圭言走近,停在他一步之外,眼神冷得像风刀雪剑。
“军中无小事,尤其是夜探敌情。你若在真正的战场上,也这样分心偷懒,你可知会死多少人?”
王九喉结滚了滚,唇齿间挤出一句:“末将……只是太冷——”
话未说完,只听“啪!”的一声脆响——徐圭言从亲兵手中夺过一根军棍,重重甩在冰地上。那一声响,震得火堆旁的木炭都颤了两下。
“二十军棍,立刻执行!”
两名军士上前,将王九压到木桩前。第一棍落下时,他闷哼一声,咬紧牙关,肩膀的肌肉因疼痛而微微抽搐。第二棍、第三棍……棍声在寒夜中格外沉重,好像每一下都敲在围观士兵的心头。
有人垂下眼帘,不忍直视;有人握紧拳头,暗暗在心里告诫自己绝不能犯同样的错。
当第二十棍落下时,王九的背上已渗出血迹,呼吸急促如拉风箱。徐圭言收起军棍,冷声道:
“在我军中,没有怕冷的借口,没有偷懒的时辰。你们不是来边疆享清福的!一人偷懒,要一整队的人陪葬,知不知道!”
她环顾四周,火光在她的甲胄上跳跃,映出一抹寒光。
“记住——我的军令,违令者,军法处置!”
一阵狂风掠过,篝火摇曳,士兵们齐声应道:“诺!”
徐圭言背过身,走向自己的营帐。风雪中,她的背影像一柄插在荒原上的长剑,冷峻而不可撼动。
而在角落里,王九捂着伤口,眼中却闪过一抹复杂的光——羞耻、愤怒,还有……隐约的敬意。
第二日,探查敌情回来,天色已近黄昏。
军营里笼罩着一层灰黄的暮霭,风里裹着远方炊烟与血腥气混杂的味道。小队任务完成,按军规可以轮休一夜,于是几名士兵相约去了城中酒肆。
徐圭言本不打算去,但这几日连夜奔波,心神紧绷,难得有机会喘口气,便也随行。
酒肆里灯火摇曳,帷幕低垂,暖色的油灯映得木梁泛的艺伎正在台上弹唱,手中琵琶的音色细细,
她们的,贴在脸上,不会随心而动。
徐圭言坐在靠窗的位置,背对着门,半是防备,半是盏,她虽不嗜酒,但这几日的上了头,耳畔的喧闹声逐渐模糊。
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一阵低低的争吵声。
一个粗壮的士兵拽着台下的一名艺伎,满脸通红,口气里夹着醉意与占有欲。那艺伎挣扎着往后退,声音颤抖却坚定:“客官,妾身卖艺不卖身,还请自重。”
周围几人顿时起哄,,谁信?今儿爷高兴,你就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