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啊,知言。”
棋子落定的一刻,他心中所有的混乱都化为烟尘消散。
*
——“兵部尚书贺之夏到。”
——“礼部尚书方时镜到。”
——“户部尚书于染到。”
——“工部尚书董颢到。”
“大人,部院堂官已到。”温迎隔着屏风对里面谈事的人传话,“我们议事。”
林佩拿起乌纱。
陆洗帮他戴好。
二人走到正堂,分坐左右。
陆洗不知道林佩事先传唤了各部院,但他知道此时正好可以提出北伐。
“各位大人,关于鞑靼近期进犯鹞儿岭、凉州卫、广宁卫等事,陆某今早进宫请示了陛下,圣意尽在那阵磅礴有力的鼓声之中。”陆洗说道,“今夏,我领宣府十万主力北伐,以闻远为主将,董成为副将,北出独石,直取迤都。”
方时镜听说这个消息,一始没有说话,低头凝视帽冠系绳上的垂珠。
林佩道:“贺尚书,兵部调令、营训、镇戍以及兵器、马匹供应事项,请按右相的指令执行,涉及军制更改奏报中书省,其余一应可与平辽总督府谋定。”
贺之夏道:“下官明白。”
林佩道:“工部负责把粮饷从南方各仓运送到北京交给兵部武库司,夏至秋季完成一百五十万石粮。”
话到此处,董颢分明是顿了一下。
舍人捏紧笔杆,墨汁在砚台边沿凝成黑亮的圆点。
董颢道:“多少?”
林佩道:“一百五十万石。”
“今年勉强能做到,但估计明年就接续不上了。”董颢咬一咬牙,神色凝重,“前军攻下城池之后务必尽快在当地屯田,减轻国库的负担。”
这听起来是一句实事求是的话。
林佩道:“陆大人听见了?”
陆洗道:“听见了,我绝不贪功。”
林佩道:“董尚书,你也不要过于忧虑,过段时间我再与你商量整改漕运的事,现在你先全力支持前线的军需。”
董颢道:“好吧。”
林佩道:“礼部起草檄文,按制本月即应完成,考虑到方尚书要主持编撰大典事宜,几位大学士也各有分工,不如你们再推荐一名翰林来写,如何。”
方时镜抬起头,愁眉渐展。
他前些天才刚上过一道奏疏,规劝皇帝“偃武修文,止戈养民,以尧舜仁心垂拱天下”,既不赞成主动对鞑靼进兵,也就不愿意亲自起笔征讨檄文,好在是这下林佩没有为难。
“我和几位侍郎都商议了一下。”方时镜道,“翰林院确乎有一人可担此重任,这人姓祝名郁离,曾屡上《备虏疏》,力主‘以战止战’,言‘鞑靼跳梁,非大创之,终为九边患,宜选精锐出塞,犁庭扫穴,使胡马不敢南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