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意为三人当中,李东阳最擅谋略,刘健最为果敢,至于谢迁,则以善于论辩著称。
因此,看到李东阳这样的表现,朱祐樘便知道,这位李先生,肯定已经察觉到不对劲儿了。
反倒是谢迁,还没回过味来,坐在原处有些纠结,似乎还在想刚刚的事。
好似是寒暄了一句,朱祐樘没再多说,将手边的奏章让人送了过去,道。
“二位先生都跟随朕多年,如今朕新登大位,有些繁难,想问问二位先生的看法。”
这话一出,一旁的谢迁顿时更有些忍不住了。
要知道,就在刚刚,朱祐樘将刘健请出去的时候,可还说召见他们‘没什么要紧的事’。
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是假话,但是,陛下就这么半点掩饰的意思都没有,未免也太过分了。
然而,就当他下定决心,要开口劝谏的时候,一旁的李东阳,却又抢在他前面一步道。
“陛下言重了,身为臣子,能为陛下分忧出力,乃是臣等们的本分。”
一句臣等,捎带手又将谢迁装了进去。
而且,李东阳话说的漂亮,让谢迁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点头附和。
于是,朱祐樘轻轻点了点头,很快便让人将刚刚的那几份奏章递了过去。
李东阳和谢迁都是东宫旧臣,所以,对于这种辅助处理事务的活儿并不陌生。
没过片刻,他们就将这些奏章翻阅完毕,脸色变得有些古怪。
“陛下,传奉官贻害朝堂多年,靡耗国库,恣意妄为,令百官怨声载道,朝廷上下动荡不安,今陛下登极,自当澄清玉宇,让朝堂百官重归正道,臣不知陛下有何犹疑?”
这一回,总算是让谢迁抢到了话柄。
只见他站起身来,肃然一拜,语气凛然道。
应该说,谢迁的这番话,代表了现下朝堂上的普遍认知。
毕竟,对于这些正途出身的官员来说,传奉官的出现,无疑是将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努力,都踩在了脚底下。
以往成化帝还在的时候,权威深重,一意孤行,让他们无可奈何。
现在新帝登基,立足未稳,再加上朱祐樘在东宫时,就以柔弱纳谏的形象示人,这个时候不趁机罢黜传奉官,又待何时呢?
谢迁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语气当中甚至隐隐带上了一丝质问。
这让朱祐樘微微眯了眯眼。
不过,他倒是也没怎么生气,毕竟,以前的他,的确是这副性子,没什么主见,事事都听这些东宫师傅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