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内多处地点燃起巨大的篝火,制造出大量炊烟,模拟大军集结生火做饭的场面。
入夜之后,整个营地更是灯火通明。
沿着壕沟壁垒,每隔十步便点燃一堆篝火,火光熊熊,将夜空映得一片通红。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
成为整个战场最显眼、最具诱惑力的“饵”,将联军的注意力和首波攻击牢牢吸引在此处。
在营地某些视野开阔的关键位置,甚至搭建起了巨大的、覆盖着帆布的框架轮廓,其形状隐约透露出类似大型防御器械的模样。
虽然里面可能是空的,但在远处观察的联军斥候眼中,这无疑是秦军准备在此依托防线进行顽强抵抗、甚至可能发起反击的铁证。
杨樛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他不仅要吸引敌人,更要尽可能地活下来。
因此,在虚张声势的表象下,他也在隐秘地做着防御准备:
士兵被反复告知撤退路线和信号;
营地内部构筑了数条通往后方洛邑的隐蔽通道;
挖掘的部分壕沟在底部预留了过人的洞口……
汾阴、蒲坂,浊河西岸。
奉命驻守此地的杨端和,同样接到了“疑敌、滞敌、惑敌”的最高指令。
他所做的,比杨樛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端和利用黄河沿岸原有的旧堡垒和起伏地形,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部署在长达数十里的河岸线上。
白日里,沿河营寨连绵不绝,旌旗招展,数量远超实际兵力数倍。
入夜之后,篝火堆堆叠叠。
让人根本无法判断秦军的真实兵力和布防重点。
沿着河岸,还设置了数十座高大的烽火台。
不仅在有敌情时才点燃,而是不分昼夜,定时点燃狼烟柱,制造出一种秦军重兵云集、严阵以待的紧张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