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办公计算机的目的也是相同的。
有了日常办公计算机和互联网,大明朝廷各级衙门的管理能力和办公效率,都会出现跨越式的提升。
是这种来自整个朝廷的庞大需求,足够推动完成全球互联网建设。
所有朝廷机构普及计算机的恐怖需求,也将个人计算机的研发成本迅速的摊薄了。
直接达到了普通人也能够接受的程度。
再加上目前建成的光纤互联网的带宽对办公而言是有巨大余量的。
因而对民间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也同步展开了。
全球主干光纤网络建成的同时,移动通讯网络也部署到了相似的范围。
因为移动通讯网络的主干网络,和互联网用的是相同线路,只是要建设更多的地面铁塔基站。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覆盖,带宽并不是最重要的。
以现在建成的互联网贷款,如果只是提供GSM时代的速度,足够承载数以亿计的手机入网。
因此,大明朝廷在进门全面放开了手机销售和入网的数量限制。
并且对民间厂商开放了生产手机的许可。
可以预见的是,手机价格会在未来几年迅速下降,普及速度会比前世快很多。
朱靖垣已经五十岁了,直接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基本上都是在看验收报告,或者是看规划报告和申请,又或者是在某些特殊问题上提出个性化要求。
只要少数几个产业,朱靖垣还会因为兴趣或者重视,直接插手具体的产业规划。
朱靖垣最关心的就是半导体产业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面,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十年前,朱靖垣验收的那台超级计算机,现在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古董。
由于朱靖垣的干涉,同时不计成本的前期投入研发,大明的半导体和互联网产业憋了很大一口气。
产业全面铺开就在这短短十年时间里面,而且前几年还集中在大城市和战略要点城市。
大部分其他普通城市的普通人,第一次接触家用计算机的时候,处理器就已经是65纳米制程了。
已经达到类似酷睿双核的级别了。
短短几年之后,制程又迅速升级到了32纳米,处理器已经达到第一代酷睿i系列的水平了。
除了互联网实验室以外的所有大明人,第一次正式接入互联网的时候,就直接是光纤通到住宅楼里面,然后用双绞线直接入户的方式了。
带宽起步就是一百万字,相当于前世的二十兆宽带。
之后的几年里面,随着上层设备和线路不断升级,这个带宽也在不断地向上扩充。
到大公二十年全球主干光纤建设完成,城镇宽带来到了千万字的档次,相当于前世的两百兆宽带。
这还是为了保障朝廷办公需求,为了保障移动通讯网络的需求,划出了大量的专用带宽。
如果完全放开限制的话,足够让普通人达到前世的千兆宽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