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从一开始就相对比较正经,可以看做是类似前世网咖的模式。
他们以后还有不算太小的生存空间。
不至于直接倒闭。
移动通讯网络覆盖了绝大部分府城,以及部分规模比较大的郊区州县。
大公二十年。
大明完成了太空行走实验。
半导体工艺制程提升到了二十四纳米。
四大产业集团的实验室设计出了八核处理器。
处理器频率突破了三十亿,每秒计算速度达到了一千亿。
大明海军和陆军终于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讯光缆建设。
遍布全球的八组主干光缆,每一条的理论数据带宽上限都是一亿字。
也就是每秒钟可以传输一亿个汉字。
相当于朱靖垣前世的16Tbps带宽,八条总共128Tbps。
按照下载速度算是每秒2TB,八条总共就是16Tb。
单条光纤的带宽,达到了朱靖垣前世2010年附近的水平,全部加起来接近2020年代的通讯能力。
陆地上的主干通讯光缆有同样的标准,陆地和海上的支线链路带宽同步降级。
不过这些数据是设计理论极限值,需要继续完善和升级通讯设备,才能在未来几年逐步完全发挥出来。
在这样的基础上,大明的全部互联网线路,都在同一个统一的系统内。
受同一个管理的体系管辖,对全体用户相对均衡的分配。
除了互联网中心和相关实验室,以及有特殊需求的中央衙署,有比较特殊的权限。
其他地方不会出现一部分普通用户已经普及千兆光纤了,而另一个地方的用户可能还在用60K电话线情况。
也就是说总体上的带宽浪费要比朱靖垣前世小得多。
在铺设主干光纤的过程中,大明在所有的乡镇级以上居民点,也已经全部接入了整个大明互联网。
朝廷也已经所有的官方机构部分普及了计算机办公。
最低标准是每个机构和部门至少有一台连接上互联网的计算机。
能够随时接受上级和其他部门发来的通知,随时与上级和其他部门交换数据。
铺设全球高速互联网的直接目的和驱动力,就是增强大明中央朝廷和地方衙门和藩国的联系。
有了这种级别的互联网,所有朝廷管辖的机构都能够方便的联络到。
关键是都能够直接传输文件数据。
将全球的各种基本档案逐步纳入统一的数据系统。
普及办公计算机的目的也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