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小说网

四月天小说网>开局狂拍四爷脑门,娘娘一路荣华 > 第1866章 财政政策(第2页)

第1866章 财政政策(第2页)

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这部分的损耗,同样也需由纳税人承担。

打个比方,在农民交了公粮之后,在政府运输的过程中造成的损耗,仍旧算在农民头上,农民还要在交公粮的基础上再缴纳一遍亏损。

同样的,其他行业的百姓在纳税之后,也要承担运输损耗、手工费一类的。

这样政策,放在农业税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后世来说,无疑是逆天的。

更逆天的是,火耗加征多少,各地不一,且无限额,这对封建官吏来说,正是贪污的大好机会。

当然了,这跟清朝初期国库紧张、官员俸禄极低有很大有关系。

就拿美仁县知县黄大善来举例,按照七品知县的俸禄,黄大善一年不过四十五两的俸禄,这点子俸禄若是用来养活一大家人来说,无疑是困难的,更别指望还能纳好几房小妾了。

就连官至极品的佟国维阿灵阿,单算俸禄,也不过每年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

清初的官员领的是不折不扣的低薪,不贪不腐,还想着要靠升官发财可能性为零。

尤其是州县一级的官员难以俸禄维持生活,于是就有了所谓“火耗”,朝廷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

只是这样的口子一开,想要再刹住闸那就是千难万难了。

地方上征收火耗愈演愈烈,除了官吏本身贪污以外也与朝廷财政政策不健全有关。

朝廷不断裁扣地方政府的额定款项,各地政府的政务开销没有着落,就拿之前兴修永定河来说,直隶段的永定河工程,那是要直隶当地政府自己掏腰包的,当时李光地为此没少东奔西走,才没有耽误工程进度。

京畿重地都如此,那对于财政紧张的地区,就更怕出事儿了。

就拿这回山东巡抚王国昌为什么胆敢瞒报山东灾情、连一众山东官员都跟着缄口不言一并瞒报?

若是坐实了山东灾情严重的话,那赈灾款是要山东当地自己掏的,不把山东当地的银子用完,朝廷是不会拨款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