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国每一寸领土,都是商王一家打下来的。
在朱见漭心里,这四个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四个顶级名将,尤其赵王,是猛帅。
大明朝臣认为朱佑梐是一个治理型皇帝。
恰恰相反,只是他的弟弟们太耀眼,遮住了他的锋芒而已。
老皇帝的皇孙中,朱佑梐的军事水平能排进前十,而且这家伙是打过仗的,作战同样勇猛。
只是朱见漭出征,需要他监国,稳定朝局罢了。
大明朝臣看重了他老实。
殊不知,这种老实是跟齐王、赵王、鲁王三个比出来的,这三个家伙个个都是名帅,朱佑梐再差,也是个顶级名将啊。
也不看看他爹,朱见漭的军事实力,可以和太宗皇帝拼一波的。
整个东欧,一亿多人口,像莫斯科汗国,是东欧顶级帝国了,看着朱见漭吃干抹净容易,换做其他皇子去,早就被吃得只剩下骨头了。
而现在,东欧一亿多白人去哪了?
景泰六十四年,商国、齐国、赵国、鲁国,总人口4。9亿,其中仅有6000万白人,大部分是臣服者,还有一小部分是哥萨克骑兵。
这些白人,承担着东欧最脏最累的工作,苟延残喘的活着。
大商没有奴隶,其实有奴隶差不多。
这六千万白人,有朱见漭压着,一个水花都翻不起来。
可换做朱见淇去了当商王,可就未必了。
朱见漭回大明秉政后,并没有太长时间的新手期,很快就如鱼得水了。
而朝堂上的官员也在观察朱见漭,观察他的处事风格。
朱见漭和老皇帝一样,都是看批好的奏疏,而不是随便揽权。
朱见淇就不一样,朱见淇刚刚完全秉政后,就将批红权拿了回来,仅仅三个月,就将批红权灰溜溜送回司礼监了。
真能累死。
即便太祖皇帝复生,也不可能处理如此庞大疆域的全部政务的,一个人二十四个小时是处理不完的。
就像司礼监,景泰四十年前,只有一个掌印太监。
现在呢,有四个掌印太监,二十几个秉笔太监,七十多个随堂太监,就这还在年年增加呢,实在太累了。
皇权下乡之后,连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朝廷御批。
村里的各种事,比如说鸡丢了狗丢了,地方给找到了或者没找到,是要写成报告的,只要报案了就要形成报告,送上来。
倒不是朝廷直接去管,而是朝廷要知道。
就像内阁,景泰四十年时,首辅一人,阁臣六人,到了景泰六十年,是首辅一人,阁臣十人,近两年已经增到了十六个阁臣。
八部也增设了副尚书,又增加了四个副侍郎的编制,实在太忙了,从上到下所有事,都要管的。
地方官员也在年年增加,随着京察深入,民间政务事无巨细的报上来,上面也需要人处置,就需要增加相应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