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祯道:“或者翻越雪山,从乌斯贜回国。”
陈嘉猷幽幽道:“最好是走水道,走海路最快。”
“若遇到风浪,翻船了呢?这些书籍可就没了呀!”周正方反对。
“不如,咱们也用贝叶写字?”张元祯道。
“用贝叶?那岂不退化了?”有使臣觉得这是蛮夷的做法,不屑为之。
“不!”
“贝叶上的文字,不怕水,不易腐烂。”
“这地方如此炙热,咱们用纸书写之后,很容易掉字、花字。”
“很有可能因保管不善,一腔心血付诸东流。”
“此地遍地都是贝叶,咱们可多多抄录几份,然后运送回国,哪怕一份损坏了,其他的还能对照。”
张元祯道:“其实咱们也可以不用书写,雇佣本地人来书写,咱们支付钱财便是。”
“但不能让一个人写,把书拆开,多多召集一群人誊写,打散了誊写,不许他们学会。”
“写完之后,咱们把所有书籍搜集起来,兵分数路运送回国。”
“哪怕是一路因为意外而损失,也不会导致整本书彻底失传。”
“诸君,意下如何?”
这个办法好!
印度人历史虽不如华夏长,但也不短的,是灿烂的古文明,书籍必然是极多的。
收集起来,光凭上千人肯定不够。
花钱雇人来写,这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咱们把商路走通了,就会有大明商贾过来。”
“收集书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一点点收,等商贾都来了,更方便咱们行事。”
“当然了,也可鼓励印度商贾,把书籍卖到大明去,比咱们买更方便。”
陈嘉猷对着张元祯深深行礼:“这些珍贵书籍送回大明,张公乃首功。”
“不敢称张公。”
“您将这些书籍运送回国,已经足以称一声张公了。”陈嘉猷认真道。
说干就干。
使团不惧酷热,天天研读印度的书籍。
印度在医术、数学、占星术、宗教上都有着独到的天赋。
钦天监正在测算历法。
陈嘉猷打算邀请印度天文大师,去大明任官。
可是,罗第王很不好意思的表示,他的王国里没有精通天文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