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墨子不是木匠的祖师爷吗?”李老三问道。
“呃,墨子的确是能工巧匠,不过你想象中的那位多半是鲁班,古文献里的公输班,倒也曾经是墨子的对头。”
“这些以后再讲,我们先说逻辑这事儿,在针对一些具体的谬误和诡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时,古代思想家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了正确地使用语言和思维,为了使理性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人们是否应当遵循某些一般的原则、假定或者规律?据现有史料,他们确实这样做了,并各自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总结起来,大致有四条最重要的理论,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知道十七世纪彩釉莱布尼茨来的‘充足理由律’。”
“所谓的同一律,是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指出的: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一致,而我们所有的确信都必须彼此一致。”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惟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你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离题、跑题。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的确定性。”
“只有保证统一性,逻辑和逻辑辩论才会具备基础,不然就无法开始逻辑论证。”
“比如昨天我问三嬢:‘铁蛋有没有调皮的时候?’三嬢回答我:‘铁蛋以前还有些尿床,在凉山吃过爬沙虫后,到现在还没有尿过呢。’这就是不遵守‘同一律’。”
“因为没尿床,并不等于不调皮,就算以前尿床,那也是小孩子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和调皮同一而论,这就是没有遵循‘同一性’原则,,属于不合逻辑的回答。”
“墨家在同一律方面,《经说下》中指出,‘正名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所谓的彼此,是为正反两方的论点,墨子认为‘彼’之名只能指彼之实,‘此’之名只能指此之实。所以墨家的‘正名’原则,其实就是西方逻辑中的‘同一律’,而墨家强调的‘通意后对’的原则,即在辩论中必须先‘通义’,即双方对议题中的‘概念’有一个同一的准确理解,然后才能论辩,同样也是对‘同一律’如何运用的精准描述。”
“名家关于‘白马非马’,‘坚石非石’的主张,更是强调同一律的经典论断——被加以了偏正修饰的名词,在概念意义上已经与名词本身发生了一些偏差,不能再视为同一概念,对于同一律的强调,已经达到了精微的地步。”
“逻辑学的第二要义是矛盾律,这个就更好理解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相对立的东西。’‘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对于同一事物相反的主张决不能是真的。’”
“这是矛盾律的第一前提,接下来是矛盾律的第二前提,应该叫做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其内容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且必有一假,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子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韩非子》中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
“类似错误我们在公告当中也常常看到,例如:严禁触摸电线!五百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既然一触即死,死人也没法法办,这就是自相矛盾。”
“而《墨经》对此的描述是‘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必或不当。’”
“意思是说关于论点的争议,其实是关于一对矛盾‘是与非’的争议,一对矛盾不可能都是‘真理’,而必然是有其一为‘非真理’。”
“逻辑第三定律是排中律,亚里士多德明确表述了排中律:‘在对立的陈述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居间者,而对于同一事物必须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其某一方面。这对于定义什么是真和假的人来说是十分清楚的。’”
“《墨经》中则说:‘彼,不两可两不可也’。‘所谓非同也,则异也。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意思是说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论点持有者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必然是一是一非,而对同一命题的议论双方,则必须‘非同则异’,不能有‘可’的部分,因为‘可’的部分无需争议,所议论的,是‘非同则异’那部分的‘真理性’。”
“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内容合起来,其实就是任一命题必定或者为真或者为假,非真即假,非假即真。这就是所谓的‘二值原则’,一般使用的逻辑都是建立在真假二值原则之上的。”
“逻辑学最后一条大定律,则是充足理由律,虽然古希腊哲学家特别强调推理、论证的作用,并且构造了许多著名的推理和论证。但事实上,最先明确表述充足理由律的是十七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他认为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一个是矛盾原则,即思维中不允许自相矛盾;另一个就是充足理由原则:‘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也就是说,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已知条件的充分具备,这其实并不是逻辑基本规律,也就是逻辑成立的理由,但却是逻辑最终正确的理由。这就涉及三个要素:一,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二,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三,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否则,就会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和‘推不出来’的错误。充足理由律的作用在于确保思维的论证性。”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前提是在平面几何的条件下才如此,又比如牛顿三定律,在经典物理的条件约束下才正确,到了宇宙概念里,三定律会被相对论所取代。”
“而关于这一点,《墨经》中早就说过:‘夫辞以故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即是说,论断凭借理由而产生,提出论断而不明确它赖以产生的理由,就是虚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