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惟庸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汪广洋一再避让,整天喝酒,有话不敢说,毫无建树。
堂堂丞相,百官之首,他怕他做甚,拿出点儿气势来啊。
你的文采不输于他,与他当堂对质,辩上一辩又如何?
他还能吃了你不成?
汪广洋的表现远没达到上位的预期,一看见汪广洋的窝囊样,就气不打一处来。
说实话,虽然胡惟庸一贯善于表现,各种事儿都要强压汪广洋一头,但是上位并不欣赏胡惟庸,觉得他为人不够厚道,不择手段。
胡惟庸确实能干,让他进入中书省,只是用其长,并非认同他的人品。
记忆力强,口才好,谈论起政事来,神采飞扬,总是能说中上位的心思。
当大官,是胡惟庸的理想。
他梦寐以求的是,在朝堂之上,立于百官之首。
在他看来,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为了稳固并提升自身官位,胡惟庸想尽了办法。
结为姻亲,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子之一。
为了跟李善长更密切绑定到一起,胡惟庸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
李善长虽然不再为相,但是他的地位和影响力犹在,文臣之中只有一位公爵,那就是李善长,而且位于所有功臣之首。
李善长跟随皇上多年,对皇上的心思那是了如指掌。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只要摸透皇上心中所思所想,挤走汪广洋指日可待。
不仅如此,他还关注着上位的后宫之事。
对于皇上而言,家国一体,天家无私事。
嫔妃的起起伏伏,与朝堂关系密切,胡惟庸酷爱读史,对很多历史事件,颇有自己的心得。
他看出,上位对碽妃的情深难舍,于是前去拜见李善长,与李善长商议如何暗中助力,让碽妃解除禁足,让上位有佳人相陪。
李善长对胡惟庸的想法不置可否,只是闷闷地问了一句:“是否考虑过哪一位的感受?”,李善长说着指了指东边。
胡惟庸一拍额,怎么忘了这一点,百密一疏,“还是恩师思虑周全”。
“此事并非不可为,关键是找人说服那一位,说到底是上位的家事,哪一位出面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