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研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不大不小的阻力”,并没有因为周衍的警觉和谨慎而自行消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些原本已经达成合作意向的部委,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诿扯皮,拖延研究课题的进展。
一些关键的核心数据,国安研这边即使通过正常渠道申请,也往往石沉大海,或者只能得到一些无关痛痒的皮毛。
甚至,在一些不对外公开的内部吹风会上,开始出现一些针对国安研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的“不同声音”,虽然言辞委婉,但其质疑和否定的意味,却昭然若揭。
周衍很清楚,这背后,必然有一股或几股势力,在暗中联手,试图削弱国安研的影响力,甚至想将这个直接向最高层负责的“超级智囊团”,变成一个只能纸上谈兵的“摆设”。
而这股势力的核心,很可能就来自那些在相关领域拥有传统话语权,但其研究思路和政策主张,与国安研的前瞻性、创新性理念存在冲突的“老牌智囊机构”和“学阀山头”。
他们或许不敢公然挑战中央的决策,但却可以通过各种“软抵抗”和“潜规则”,来给国安研的工作制造麻烦,阻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更加凶险的“智囊团内斗”。
其核心,是话语权的争夺,是影响力的博弈,更是不同政策理念和发展路径的较量。
面对这种局面,周衍并没有选择正面硬刚,或者向上级领导“告状”。
他知道,这种内部的“暗斗”,往往牵扯复杂,水深难测。如果处理不当,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他决定,要用一种更具智慧,也更具杀伤力的“阳谋”,来打破眼前的僵局。
他的“阳谋”核心,就是——**以成果说话,以实力破局,争取最高层的直接“背书”!**
他深知,在中央层面,最终能够决定一个智囊机构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是人脉关系,也不是资历辈分,而是其能否拿出真正有分量、有价值、能够为最高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的研究成果。
只要国安研能够持续不断地贡献出高质量的“金点子”,得到“一号首长”和中央核心决策层的认可和采纳,那任何形式的“软抵抗”和“潜规则”,都将不攻自破。
于是,周衍将国安研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聚焦到了几个当前国家面临的最紧迫、最核心、也最容易出成果的战略议题上。
比如,如何在M国“科技冷战”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步伐,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比如,如何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复杂形势下,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外利益和国家安全。
比如,如何在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挑战下,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重大议题,周衍亲自挂帅,带领国安研的核心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攻关。
他们以一种近乎“拼命三郎”的姿态,查阅海量资料,分析复杂数据,构建精细模型,进行反复推演。
他们不仅注重理论的深度和逻辑的严谨,更强调对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他们撰写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建议可行,能够真正为最高领导的决策,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抓手。
与此同时,周衍也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外界展示国安研的研究实力和政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