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发院”)的各项工作,在周衍的强力推动下,迅速步入了正轨。
一支精干高效的研究团队,一套灵活创新的工作机制,以及日益拓展的信息渠道,都为国发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周衍,也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逐渐赢得了团队成员的敬佩和信任,以及决策层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国发院准备在国家战略层面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新的,也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却悄然降临。
M国,在经历了科林国际事件的“滑铁卢”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对国内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博弈”。
他们以所谓的“安全”为借口,将越来越多的国内高科技企业,列入了“限制清单”,制约其获取M国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他们在半导体、人工智能、5G通讯、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对国内企业进行严密的技术壁垒和人才竞争。
他们还联合其盟友,在国际上大肆散布“技术威胁论”,试图构建一个排斥国内的“科技圈子”,阻碍国内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正常发展。
M国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给华国的高科技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存在短板的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一些原本前景光明的科研项目,也因为缺乏关键技术和人才,而被迫放缓甚至中止。
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生态,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M国发起的这场“科技博弈”,决策层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应对之策。
而新成立的国发院,自然也成为了这场博弈的核心智囊机构之一。
周衍临危受命,牵头负责研究和制定应对M国科技限制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也极其光荣的任务。
他深知,这场科技领域的较量,不仅仅是两国科技实力的比拼,更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博弈。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国内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彻底失去主动权,甚至再次陷入发展的被动局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衍带领着国发院的核心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和论证工作中。
他们深入分析了M国科技限制的战略意图、主要手段和潜在影响。
他们全面梳理了我国在各个关键科技领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他们广泛听取了来自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反复的研讨、推演和修改,一份题为《关于应对外部科技挑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的顶层设计方案,在周衍的主持下,逐渐成形。
这份方案,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既有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战术层面的具体举措,充分展现了周衍过人的战略眼光和政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