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这似乎不太妥当吧?毕竟商贾重利,将如此重要的事,分出部分叫民间参与,其中的变数太多了。”
“是啊公子,丞相是发檄文,以声讨汝南袁氏,但具体如何开展,怎样进行,这都是对外严格保密的。”
“此事确实要考虑好,向河南尹、济南国两地输送粮草军需,一旦对外有所泄露,难保袁绍麾下猜不到什么。”
“这个必须要考虑到,万一袁绍于战前知晓这些,在冀幽并三州做出调整,这对我军就不太有利了,不管怎样,我军这次是北渡黄河出战的。”
“还有一点,也是务必要考虑的,即一旦战事焦灼拖至隆冬,黄河有冰封之处,则袁绍必有出兵奇袭粮草之举,这……”
仅是短暂的沉默,阎象、娄圭、袁涣、刘晔一行,纷纷讲出心中所忧,前线的仗,不是想当然就能打起来的,这要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战前的,战中的,战后的。
内部的,外部的。
这些还仅是既定的,还有不确定的。
如是否会遭灾,是否会出现骚乱,是否会有别的势力参与,是否……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正如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对于阎象他们的反应,曹昂是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曹昂深知他麾下这几位谋主所言,皆是出于对全局的深思熟虑,才会对自己讲这些的,这是不掺杂任何私心的。
上述所讲这些,都是基于一点。
即四世三公的袁氏。
只门生故吏这一项,就会有众多变数。
哪怕现在袁绍今非昔比了,但是根基还是有的,有些事即便有苗头了,有趋势了,但不到最后一刻,有些人的心是不会死的。
这就是事实。
如此重要的一战,谁又能确保万无一失?
谁又能保证袁绍麾下的人,就一定联系不到在曹操治下的?
即便是眼下袁绍内部不稳,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
别的就不多说了,只一个许都,真要有人暗中与袁绍勾连,就想做那铤而走险之事,这是能杜绝的吗?
在此等大背景下,将牵扯众多的后勤保障,分出部分交由民间参与,这是很容易出现意外的。
除了上述这些,其实还有一点,是很多人想到却不好说出口的,那便是民间势力一旦参与,难免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借机囤积居奇,抬高诸价,甚至暗中资助敌方,以求战事可以迟延很久。
这等隐患虽不显于明面,却如暗流涌动难以防范。
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就难保另一件事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