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设计让我失望,你们将我大明的江山放在哪里?将我大明的皇帝陛下放在哪里?我多次强调,要体现我大明江山无限,体现我大明的历代先君……”
宝钞提举司,这个重新壮大起来的衙门中,王言怒喷全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吕芳在一边给这些人解围:“王知县饿,你也不要急,事情总要一点点的做,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你把要改动的部分跟他们说一说也就是了,一点点的改下去,总能有想要的样式。”
王言这才偃旗息鼓,跟人们一起研究起了新的样式。
他说话的目的当然不在于对其他设计的不满意,而是在于他对皇帝的忠诚。毕竟吕芳在这里呢,他多强调两句,回去说给嘉靖听,嘉靖也高兴。知道他这个得力的手下,无时无刻的都在为皇帝陛下着想。面上要尊重,私下里更要尊重。
造钱币就是三点,材料、样式、防伪。
材料要保证纸币的耐用、坚韧,要防水、抗污、不易破损,防伪自然就是让人难以仿造,让人能够轻易分辨假币,这体现在材料上,也体现在设计上。
样式更是重中之重,毕竟这是给人使用的么,要注重其形象,注重其代表意义。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讨论,最终定下了最大面值的一贯钱上,乃大明历代帝王,一直到现在的嘉靖,图像在正反两面,否则那么多人,一面画就太小了,背景则是紫禁城。
余下的五百、一百、五十,则是画的三皇五帝等为中华民族奋斗过的人,都是群像,没有单独一个人的。
使用量最大的十块、五块、一块,画的是普通的基层士兵、匠人以及寻常的种地的百姓。都是写实的画风,人也都是找的真人。王言还让新来的爱写野史的主簿,给这些被选中做画像的人记在了史书上。
而在印刷生产工艺上,一样也是一个挑战。因为钱的细节纹路很多,印刷的继续当然是要在线的。王言领着一帮子工匠搞了许久,这才解决了问题。
样式也被嘉靖肯定,并亲自题写了大明宝钞四个字,以及其上的钱数的字样。
如此新宝钞通过了嘉靖这一关,剩下的内阁的意见就无所谓了,甚至内阁本身也是支持的。他们都听明白了王言的道理,又是在眼皮子底下试行推广,对国家来说是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也没反对的道理。
毕竟今后如果是印钱,还可以主动制造赤字,内阁这些当家的都要感觉轻松一些。下边的百官们也不反对,因为这样的话,那些各种原因导致的亏空就可以十分顺畅丝滑的度过去,大家都能发财……
他们都对王言表示了赞赏,说论到捞银子的能耐,还得是王言。已经不满足于捞当前的银子,而是以国家为主体,直接坑明天、后天、大后天的银子……
他们虽然也是传统的地主老财的手段,一样弄着欠条坑百姓未来的银子,但到底不如王言这么牛逼,竟然想直接绑着朝廷一起干大的……
不论如何,在嘉靖四十二年的春天,借着新一年的各种工程开工,宫里的各种项目以及大兴的项目,不再以铜钱结算,而是以大明宝钞给付工钱。
百姓们的钱在大明的地界内,都能花得出去。同时为了避免百姓惊慌,宝钞提举司在京城内开设了众多钱庄,允许百姓按照票面价值兑出相应的铜钱。
同时也发了告示,通知到了每一个商户,有百姓拿宝钞来花,必须正常结算,否则就是意图谋反的大罪。因为大明宝钞代表的是大明朝廷,代表的是大明皇帝陛下,不认宝钞,就是不遵朝廷,不敬皇帝,就要被顶格惩治,那可真是遭老罪喽。
尤其主持此事的还是王言,这是出了名的命硬,于是他们也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认了是认了,不代表他们没有好处。
“王知县,这些商人当真该杀!他们收了宝钞,就拿宝钞到钱庄兑铜钱!”宝钞提举司的主事如此说道。
没人是傻子,商人们很清楚,王言手里掌握的铜钱是有数的。一旦钱庄兑不出铜钱来,刚刚勉强接受,愿意拿着宝钞消费的百姓们就会疯狂的涌到钱庄挤兑,到时候宝钞自然也就破产了。
也不仅仅是宝钞破产这么简单,随之失败的,还有王言的不败神话。人们太需要王言失败了,太需要在他失败的时候打击他。哪怕知道有嘉靖力保,不可能让王言万劫不复,却也会对王言的声望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