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或不方便打字:语音备忘录。
---
第二部分:记录完了之后应该怎么办?(这才是关键!)
记录本身不是目的,让记录的内容为你所用才是核心。否则它们只是数字或纸上的垃圾。
核心处理流程:定期回顾→整理加工→实践应用
1。定期回顾(theReview)-最重要的步骤
·每日回顾:睡前花5-10分钟快速浏览今天的记录,检查待办是否完成,简单总结一天。
·每周回顾:这是Gtd等高效能系统的精髓。每周找一个固定时间(如周五下午或周日晚上):
·清空你的“收件箱”(Flomo、备忘录里的碎片想法)。
·检查本周所有笔记和任务。
·将零散的想法归类、整合。
·制定下一周的计划。
·定期回顾: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更大范围的回顾,审视自己的成长、目标进展和方向是否偏离。
2。整理加工(theprocess)-从信息到知识
光收集不整理,就像囤积了一屋子杂物却从不归类。你需要对原始记录进行“深加工”:
·分类tagging:给你的笔记打上标签(如#工作、#灵感、#读书笔记、#待办),而不是放在复杂的文件夹里。标签更灵活,一个笔记可以拥有多个标签。
·建立索引:特别是在Notion或obsidian中,可以创建一个索引页(dashboard),将所有重要的笔记链接起来,一目了然。
·连接想法:问问自己:“这个新想法和我之前记录的哪个知识相关?”(obsidian的双向链接功能为此而生)。通过建立连接,知识点从孤岛变成了网络,创造力就此产生。
·输出倒逼输入:这是最高效的加工方式。带着“我要把这个主题写成一篇文章、做一个分享、录一个视频”的目的去整理你的记录,你的理解会深刻数倍。
3。实践应用(theA)-让知识产生价值
·任务化:记录中提到的“要做的事”,立刻放入你的待办清单,并设定deadline。
·融入知识体系:将读书笔记、课程学到的知识点,整合到你自己的知识库中,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分享与教导:将你整理好的想法分享给别人,写博客、发朋友圈、和朋友讨论。教是最好的学,在分享中你会进一步巩固和内化知识。
·决策依据:在做重要决策时,回顾你过去的相关记录(比如类似的成功失败经验),让它们成为你的决策支持系统。
总结与最终建议
1。工具不重要,开始记录最重要。不要陷入“工具选型”的陷阱,先从最简单的方式(如手机备忘录或一个本子)开始。
2。建立“记录-回顾-整理”的闭环。记录是输入,回顾和整理是内化,实践和分享是输出。三者缺一不可。
3。从小处着手:不必追求记下所有东西。可以从“每日三件感恩的事”或“每周一次总结”开始,慢慢养成习惯。
记录系统的终极目标,是让你过去的思想和经历,成为滋养未来成长的土壤。祝你记录愉快,收获一个更清晰、更丰盈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