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点我都接受不了。
所以将历史演义揉杂在一起,各取其耳熟能详的部分,塑造出一个我心目中的皇叔,我心目中的三国。
相信大多数热爱三国的读者都能接受这种设定。
只有少数吹毛求疵者会挑毛病。
(但信不信,你真完全按照历史写了,他都不会多看一眼。
作为作者,这种事见得多了。)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东吴偷渡,的确是为了剧情服务,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头。
我书中写的是,刘备攻打子午谷之前孙权就做好准备了。
如果刘备发觉并做好应对,他立刻以盟友之姿支援,如果刘备没发觉,使他成功偷渡,他才会选择背刺盟友。
毕竟三国偷渡奇袭的事并不少。
另外,不要太细揪行军路程。
毕竟原着三国演义中,五路兵马攻打益州时,有一路是辽东的鲜卑王轲比能,他需要走遍大半个中国,还是绕到益州,比我这个夸张多了吧。
另外,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大家知道绕了多远吗?
不过,这也都能接受。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上来给你个“降智”标签,要不就是一顿阴阳怪气,再来个一星二星。
有牛逼的细节党,咱认!
但有的人,你以为他有多高的见解,点开段评来看,结果发现:
有认为张辽八百打赢孙权十万离了大谱的。
有人认为主角这么聪明,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杀了他的。
有认为主角这能力为何不拥兵自立的……
有时看评论能气得肚子痛。
但好在,每次要崩溃时,总能看到好多朋友给我五星好评,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和支持。
那些@我错别字的,提醒我有问题的,给我中肯的建议的,言辞激烈但有理有据的批评,我都能感觉是真心喜爱这本书。
你们提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真心感谢。
有了你们这本书才更加完美。
对了,之前提到的要更改的部分,我已经决定了。
糜芳射孙权耳朵,和曹丕设七十二疑冢要改。
今天晚上改。
陆逊被主角杀了祭父的设定保持不变,严颜也按照原剧情让他牺牲在南郑之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