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控班组级别的军用人形,我和AK-12还能扛住。”过了会儿,她才开口,语气没起伏,却透着点实在——之前在城郊据点清剿时,她俩试过同步控三个班组,运算模块热得发烫,战术面板都跳出了“过载预警”,最后靠往接口喷冷却剂才撑完任务。“但格里芬的战术人形不一样,没试过,具体能控多少说不准。”她指尖轻轻点了下投影里“运算负载”的参数框,框里的数字跳了跳,“单是额外的运算量,就够费劲儿了”——那不是随便加个指令的事,得实时适配军用人形的老旧系统,稍不留神就会断联,到时候这些铁疙瘩指不定会乱打。
指尖往下挪了挪,停在“备用通道授权”那行小字上。投影突然抖了下,像被信号干扰似的,蹦出行更小的黑字:需物理接口接入,单次最大同步控制量2台。她眉峰微不可察地蹙了下——这限制比预想的还死。
不是不能遥控,是这些军用人形太“轴”。
之前操作自律人形,靠无线信号就能快速适配,像手机连蓝牙似的,搜着信号点一下就成;可这些家伙不行,非得插硬线,接口还得是特制的,捅进去得等三秒才能建立连接。
更麻烦的是数量——一次就两台,多一台都识别不了,跟被捆住了手脚似的。
前线等着用人,可这些军用人形偏要在这种细节上卡壳,跟战场的紧急节奏完全合不上拍。
他忽然想起叶菲姆前线的部署图——那些军用人形都是成队摆的,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战线的各个关键节点,仿佛一片冰冷的钢铁森林。每一台人形都严格按照预设的战术位置排列,看似严整有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陈树生的眉头微微皱起,脑海中迅速闪过一幅幅战斗场景:狭窄的巷道、错综复杂的建筑群、突如其来的火力点……在这些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如果一次只能控制两台军用人形,那么面对突发情况时,根本来不及调遣和部署。这种僵化的控制模式,不仅让战术执行变得异常艰难,更使得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思绪飞速运转。眼前的困境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他与胜利之间。他需要找到一种解决方案,一种能够突破现有控制模式限制的方案,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占据主动。
然而,这种方案的寻找,却并非易事。他的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可能的选项:找临时便携阵列?
还是冒险用物理接口分批控?每一个选项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而他现在却没有任何把握。
临时便携阵列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它的部署需要时间,而战场上的时间却是最宝贵的资源。
一旦在部署过程中遭遇敌方的干扰或破坏,整个战术体系将陷入瘫痪。更何况,便携阵列的稳定性与覆盖范围也远不如固定阵列,能否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发挥作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物理接口分批控制,则更加冒险。
这种控制方式不仅需要操作者具备极高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在战场上找到合适的物理接口位置。
而在敌方的火力压制下,这种操作的难度与风险无疑会成倍增加。一旦操作失败,不仅会损失宝贵的军用人形,更可能暴露整个团队的位置,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陈树生的目光逐渐变得深沉,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意识到,如果无法解决遥控的问题,这些看似强大的军用人形,到了真正的战场上,依然只是无用的铁疙瘩。
它们空有强大的火力与防护能力,却缺乏灵活的控制与战术执行能力,无法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