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年都有增长的。毕竟胡宗宪的武装走私集团越来越大,王言这边治理的大兴也是越来越好,收上来的税也是越来越多,自然进贡的银子也就越来越多。
同时另一方面嘉靖该从国库拿银子也是一点儿没手软,该拿还是得拿,不能因为我另外有了银子,你就不给我花银子,这是不对的。
所以这两年嘉靖每年都能花四百万两银子,真是美的很。宫里、宫外的,全都是工地,嘉靖新规划了不少的工程。
王言还积极建言献策,在金水桥外面建设雕塑歌功颂德,都是皇宫开支,花钱雇人干活。
这也是王言比较欣慰的地方,嘉靖这个皇帝有认识,不扣扣搜搜的,愿意给百姓们花银子。
结果当然也没有辜负了嘉靖花出去的银子,这两年整个顺天府的百姓的日子过的都不错,税收都挺足的。只不过因为别的地方不收清洁费,也没有重新的清田查口,体现不出钱财的回流,只有在大兴能通过全面的数据看到变化。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钱庄转变了成了大明皇家银行,将宝钞提举司、铸币都给合并了进去,印钞、发钞的事情不再由户部做上级管理,而是成了与户部平级的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
这个机构的架子是王言搭起来的,人手是王言培养的。目前来说,印多少宝钞,是王言说了算的。所以给嘉靖的钱,都是他直接印出来让嘉靖花的,方便的很……
只要嘉靖不忘初心的持续大撒币,让钱流通,没有不懂装懂的人指手画脚,这账就都能随着发展给平上。可以说嘉靖想花多少,就花多少。
毕竟以大明当今的体量,岁入折银一千多万两,那么用最简单的笨办法来算,就能印一千多万两银子的钱出来花。因为没能收上来的银子,是这收上来的一千多万两的数倍。只要百姓们认可新宝钞,在庞大的体量中甚至都掀不起什么浪花。
不过王言印钱还是很谨慎的,都是随着综合上来的各项数据稳定的印钱。因为对于大明这样一个偌大的帝国来说,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能是轰轰烈烈的,而要稳定。
好像王言虽然在京城折腾的没有一天安宁的时候,但撑死了也没出得了顺天府,于整个大明而言还是没什么大用的。
所有人都知道应该要加商税了,对这个帝国是好的,但是没有人愿意从自己兜里往外多掏钱。还要一脸的痛苦,好像为着这个帝国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一样,整天忧国忧民。
不论怎么说,这两年嘉靖是花爽了。上位四十年了,没有这两年痛快……
“现在船队有船几何?敢战之士又有几何?”嘉靖问起了具体情形。
吕芳回道:“回主子,船队有一千五百料的大船四艘,一千料的八艘,一千料以下、五百料以上的三十六艘,有敢战之士一千五百人,另有其他的船夫水手千余人。有大炮二十门,火铳五百余只,藤甲、纸甲、皮甲一千余副,其余弓弩无算。”
“才两年就发展到如此地步,难得啊。”嘉靖满意的点头,说道,“胡宗宪做得不错。”
他又看了看边上弄着上贡单子的王言,“你也费心了,朕知道,能这么快壮大到现在的地步,肯定少不了你平日里出主意。”
这话听着是夸的,但细琢磨却不是那么好。因为这话里说的,是胡宗宪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没有那么大的胆子,都是王言鼓动的。说王言是个胆大包天的人……
王言拱手道:“陛下,小臣定然是有功劳的,但真说起来,小臣其实也没出多少主意。小臣跟胡部堂说的最多的事情只有两点,一是将士的军饷、抚恤、待遇,二是从南洋采购的货物,尤其以货物居多。
小臣主要考虑的,还是咱们大明百姓的生活。做海贸,一为强大海军控制东南、压制东南大户,二则便是掠海外之财,贴补我大明百姓。
两年来,京城粮、油、糖、盐、布的价格一直稳定,此外小臣扩建了大兴的常平仓,从原本的储粮三万石,到今天的储粮二十五万石,这些粮食足以供应大兴五十二万口百姓吃一个月,紧着吃能吃两个月。抄了京城的粮商,能吃三个月。
此外的盐、油、糖、布等等,小臣都扩建了仓库储备,保证在紧急的时候,可以稳定局势。另一方面,也能借着庞大的储量也稳定市场。若是有人操弄市价,官仓只需放出一些存货来就能让人破产。在这些东西产量不足,供应不上的时候,也能拿出来平抑市价,保障我京城民生。”
嘉靖点了点头,王言在大兴的动作他是最清楚的,这些动作,这些用心,也是让他满意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大兴真的被王言治理的更上层楼。
如果只看京城的话,现在的大明简直是鼎盛之极的盛世。
“你做大兴知县也快三年了,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