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进丝毫没有给张梁面子,温和但坚决的打断了他的话语。
会议室内再次安静了下来,叶晨深吸了一口气,将之前提出的“真实少管所拍摄”和“启用真正少年犯出演”的想法再次阐述了一遍,这次说的更为详细。
谢进听完后,眉毛紧锁,沉吟了片刻后说道:
“用真正的少年犯演戏?这也未免太冒险了!他们能记住台词吗?能配合拍摄吗?万一出了安全问题谁能负责?”
“所以这次的拍摄需要劳改局的全力配合和专业指导!”叶晨回道。
谢进摇了摇头,嗤笑了一声后说道:
“劳改局懂什么拍电影?各种敏感题材,应该用专业的演员在摄影棚里拍摄,这样才既安全又可控。”
一旁的汪婧竹,显然,刚才是被叶晨说服了,站在他这边忍不住插话道:
“谢导演,但是那样会失去真实感……”
“真实感?”
谢晋笑了,他认真的看了眼汪婧竹,然后回道:
“电影是艺术,不是纪录片。观众需要的是情感共鸣,不是100%还原现实。”
一直没有说话的叶晨,此时突然对着谢进发问道:
“谢导,不知道您看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吗?比如《偷自行车的人》?”
谢进被问的愣住了,这部被评为世界影史十大最优秀影片之一的作品他又怎么会没听过?只不过他没想到叶晨会用这部电影来堵自己的嘴。不过也的确,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全都是非专业的素人,没一个有表演经验,可是这不耽误他的优秀。
谢进迟疑了很久,才有些支支吾吾的回道:
“我当然听过这部电影,但那是在一九四八年那样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作方式,只是个例!”
叶晨耐人寻味的笑了,他的目光炯炯有神,轻声说道:
“我们才从嗡嗡嗡过来,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百废待兴?罗西里尼用非职业演员,在真实的街道上拍摄创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为什么我们不能尝试类似的突破?既然迎来了新的时代,电影语言是不是也该有所创新呢?”
谢进被彻底问住了,他没想到,自己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对于电影史居然是如此了解,论点也如此的犀利。
张梁然后适时的加入讨论,缓解了剑拔弩张的氛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导,作为一名电影从业者,我理解您的顾虑。但是我和婧竹已经想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们会提前两个月进驻少管所,与这些少年同吃同住,建立起信任关系。拍摄时也会有管教干部全程陪同,最大程度的确保安全。”
汪婧竹知道谢导作为上影厂的坐地户,做糖未必甜,但是做醋却一定会酸,只有最大程度的打消他的顾虑,才能让这部未来注定优秀的作品不至于难产。作为编剧她也补充道:
“谢导,至于表演方面,我们计划尽可能的简化台词,更多的依靠他们的真实反应,就像叶晨同志说的那样,他们不需要“扮演”少年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融入剧情。”
谢进沉默良久,突然看向了叶晨,轻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