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进性经常会得到尊重,而展示出去的落后经常会被歧视或孤立?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核心的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先进得到尊重,落后被歧视或孤立,并非源于简单的“势利”或“冷漠”,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1。进化与生物本能层面:慕强与生存优先
·生存资源的竞争: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资源(食物、水源、庇护所)总是稀缺的。“先进”通常意味着更强的获取资源、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能力。与强者(先进者)结盟或尊重他们,更有可能获得庇护和资源共享,从而提升自身和族群的生存概率。
·基因传播的驱动:从生物本能上讲,优秀的基因(表现为健康、智慧、能力强)更受欢迎,因为这有利于繁衍出更具生存优势的后代。尊重先进,本质上是追求优质基因的一种潜意识表现。
·风险规避:“落后”往往与“脆弱”、“易出问题”和“负担”相关联。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弱者更容易夭折、失败并拖累群体。因此,疏远落后是一种本能的风险规避机制,以防止被拖入困境。
2。社会与文化层面:效率、认同与秩序
·效率最优化:社会要发展,必须追求整体效率。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显着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因此,社会系统(教育、媒体、政策)会自发地推崇先进,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大家学习,以实现集体的进步。
·构建群体认同:任何一个群体(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文明)都需要建立一套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凝聚成员。符合这套规范的“先进”行为会得到嘉奖,成为“自己人”;而与之背离的“落后”行为则会被视为异类,受到排挤。这种“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强化群体边界、维持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道德、习俗都是被社会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规则体系。遵守它们,社会就稳定有序;破坏它们(行为落后),就会带来混乱和不确定性。因此,孤立不守规则者,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自我保护。
3。经济与资源层面:价值创造与资源流向
·价值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尊重直接与价值创造能力挂钩。先进的生产力、创新的思维、高效的协作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人们尊重这种能力,是因为它能为整个社会(包括自己)带来福祉。投资者追逐先进的公司,人才涌向先进的平台,都是资源向高价值端汇聚的表现。
·资源消耗与负担:相反,落后通常意味着低效、浪费和需要被输血。它不仅创造价值的能力弱,还可能消耗本已有限的资源(如他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社会救助金)。因此,从经济理性出发,人们会倾向于远离那些可能成为“负担”的个体或群体。
重要区分:歧视“落后的选择”vs。歧视“弱势的处境”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德界限。
·被歧视的通常不是“暂时的弱势”:一个人出身贫困、身体残疾、一时失败,这些处境上的弱势如果伴随努力改变的态度,往往能获得同情和帮助。
·被歧视的更多是“主动的落后选择”:真正引发反感和孤立的,是固守落后的思维、拒绝学习、抗拒变化,甚至要求他人迁就自己的落后,并试图将他人拉低至同一水平的行为。这被视为一种“反生产力”、“反进步”和“自私”的行为。
·例如:大家不会歧视一位不会用智能手机而虚心请教的老人,但可能会反感一位不仅不学,还大声抱怨“这都是什么破玩意儿,还是以前当面交钱好”并强迫家人去线下交费的老人。前者是能力问题,后者是态度和选择问题。
会造成什么样的情况?
这种机制虽然听起来残酷,但它对社会整体有其“功能性”的一面:
1。激励进步:对先进的尊重和对落后的压力,构成了社会强大的进化引擎,激励着个体和组织不断学习、创新和提升效率。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社会评价体系,资源(资本、人才、机会)会更快地流向能更有效利用它们的地方,从而实现社会总财富的增长。
3。清除顽疾:对极其落后和反动的思想与实践(如某些陋习)的孤立和淘汰,是社会进行自我净化、迈向文明的必要过程。
然而,其负面影响也同样显着:
1。不公平的固化:有时,落后并非个人选择,而是由出身、地域、教育机会等结构性不公造成的。一味歧视会加剧社会割裂,让弱势群体永无翻身之日。
2。创新受阻:有时真正的“先进”在初期看起来像“异类”和“落后”,可能会被主流歧视所扼杀(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的遭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个完全被效率和功利主导的社会,会变得冷漠而缺乏温情,忽视了对人的基本关怀和尊重。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