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弩将军姚良国却道:“陛下,我不同意王多之言。我大军前来正是要接应柴壁兵马,敌军意图乃是阻止我们,我们若不入蒙坑,焉能达到目的?这一战无可避免。”
立节将军雷星附和道:“姚将军所言极是。若我大军逡巡不进,如何救援柴壁兵马?况我大军七万,何惧于敌?”
河东太守姚绪、骑兵统领姚详都附和道:“未战而怯,焉有是理。魏军兵马不过数万,我骑兵相当,兵力优之。攻入蒙坑破之,方可北上救援。陛下勿忧,此战必胜。”
姚兴见众人信心满满,基本上都赞成进攻,心中也安定了下来。当下商议决定,由姚详率两万五千名骑兵明日突进,姚绪、姚良国、雷星等人率三万步兵随后跟进,作为后盾和援军。
天明之后,斥候探知对方大致兵马数量,得知数量不超过三万人。这让姚秦兵马上下信心倍增。兵力碾压,骑兵数量也不逊于对手,此战占据优势,有何可惧。
晌午时分,姚详率领的两万五千名骑兵进入了蒙坑之中。他们沿着两里宽的沟壑平畴之地往北进攻,在进入十五里之后,他们看到了前方密密麻麻列阵而立的魏国骑兵。他们已经列阵等候多时了。
双方没有过多的前戏,战斗很快打响。双方骑兵相隔里许开始冲锋,号角长鸣,喊杀震天,数以万计的骑兵队伍宛如洪流相向冲锋,场面惊天动地,令人咂舌。
双方采取的冲锋策略基本相同,骑兵分为三个梯队连续冲锋。目的便是通过波次冲锋来冲垮对方的阵型,获得战场优势。
第一波两万骑兵在短暂的弓弩互射之后便轰然撞击在了一起。双方骑兵对撞的那一刹那,交接面仿佛腾起一片血色的浪花。各种因为惯性和被砍杀掉落的兵士和残肢在空中抛飞,散落满地的残骸和血肉。刀枪入肉,摩擦着甲胄的声音令人牙酸。铁骨朵等钝器敲击在头盔和甲胄上的声音沉闷而短促,骨头断裂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双方阵型在那一刹那发生了短暂的停滞,像是一堵墙撞上了另一堵墙,挤压在一起。但很快,两堵墙便各自崩塌,而血腥的杀戮也从此刻开始。
阵型交错,无数的骑兵冲入对方阵型之中。小股骑兵形成一个个犬牙交错的突破点,他们的身后和身侧是一条条血迹斑斑的杀出来的血路。
此时此刻,是真正考验骑兵战术和作战技能的时刻。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马上作战的技巧,战马的能力,作战的意志力都是取得优势的关键。双方在骑兵建设和作战上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检验。
很显然,在骑兵作战上,无论是骑兵本身还是战马,还是作战技能的娴熟,骑术的水准。魏军骑兵都当仁不让。
姚秦的兵马之中充斥着大量鲜卑匈奴羌人以及汉人。羌人本身并非骑战高手,他们擅长山地作战,作战的手段也以贴身短平快的肉搏为优势。羌人手持薄刃,欺进近身抹脖子扎胸口的手段曾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骑战并非他们的优势。其余胡族兵马虽善于骑战,但他们从五胡乱华之时便入中原之地,逐渐融入了中原和南方的作战体系之中,数代而下,已经退步了许多。
而拓跋珪的兵马一支都是在草原大漠
之上生活战斗,他们没有丢掉他们在马背上的娴熟技能。弯刀长弓的魏军依旧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在这种正面交战之中,优劣一目了然。
血腥的战斗进行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姚秦的骑兵阵型便开始松动。前阵兵马死伤惨重,阵型也开始被压缩后移。
姚详连忙下令第二梯队一万骑兵压上加入战团。第二梯队骑兵冲锋而至,这才让阵型稳住。但被迫先派出第二梯队骑兵那已经是在大局上占据下风。拓跋珪迅速做出响应,魏军的第二梯队骑兵也如风卷残云加入战团。
战场上一片混乱,方圆两里的战场上全是骑兵在攻伐践踏,每一刻都有无数的生命逝去。魏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杀的姚秦兵马死伤惨重。
在姚详还在犹豫要不要将最后五千骑兵投入战场之时,拓跋珪的第三梯队骑兵却已经发起了冲锋。他们从战场两侧切入,贴着姚秦骑兵的两翼疾驰而过。长弓嗡然,箭落如雨,弓箭如飞蝗一般落在姚秦骑兵阵中,将战场南侧的姚秦骑兵覆盖在内。
终于,姚详知道这场战斗自己已经很难回天了。骑兵的对抗完全占据下风。对方居然尚有余暇派骑兵侧翼放箭射杀,这已经说明他们的两万战场肉搏骑兵完全占据了上风。而巨大的危险在于,对方侧翼突进的兵马一旦切入战场后方,则可能让战场上的己方骑兵失去退路,而被全部包围歼灭。
姚详当机立断,下达了撤兵的命令。这虽然会引发灾难性的追杀,但是总比被全部包围为好。
用五千骑兵挡住侧翼之敌后,战场上的姚秦骑兵拨转马头开始后撤。魏军骑兵展开了疯狂的追杀,穷追不舍。直到追出十余里的距离,对方数万步兵以重弩强弓列阵狙击,射翻了大量追的凶猛的魏军骑兵之后。拓跋珪才下令停止追击。因为己方追击之后阵型已乱,对方步兵做好了防守的准备,一旦散乱阵型的骑兵被步兵缠上,对方骑兵掉头猛攻,则可能会失去这场到手的胜利。
战斗进行到了午后未时末,双方偃旗息鼓。秦军步骑兵撤出蒙坑,而拓跋珪的骑兵也撤回二十里外的营地。
粗略估计,今日之战秦军损失骑兵六千余,而魏军死伤不过两千。双方的战斗力确实不在一个等级上。幸亏姚详下令撤退及时,否则后果更加的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