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审时度势的基因和能力,显然是传到了王致远身上。
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楚九辩不能告知秦枭。
那就是他从王其琛那里得到了一些内部情报,王家如今内斗很严重,王其琛已经在为“瑶台青纸”的问世做铺垫,想来不日就会发售。
届时王家原本对造纸术的垄断便会被打破,家主一脉若是想不出挽救颓势的好办法,很快就会被王其琛这边的风头盖过去。
而在这般情况下,王致远这个在家族中,比家主王涣之还要高地位的族老,却始终未发一言,甚至还不限制自己亲孙子王朋义与王其琛的往来,这其实已经是有了偏向。
若是此后真叫王其琛得了家主之位,那王家,便是楚九辩手中的势力。
四大世家坚固的同盟与敌视关系,也就从内部被瓦解了。
最后便是科举之事,第一轮院试已经结束。
楚九辩将科举设置成了与后世差不多的流程,从院试开始,经历乡试、会试,最后再殿试,一共四轮考试。
院试就是学子们在自己所在的县城考,这一环节主要考的就是基本知识,只要基础扎实的都能过。
乡试就是学子们前往户籍所在的府城,这一轮的试题难度就会高一些,也会刷下去大部分浑水摸鱼或者不懂变通的人。
因为是第一次开科举,因此楚九辩并没有设置名额。
只要是每个环节成绩达标,满分一百分超过八十五分的学子,就都能晋级到下一轮考试。
第三轮考试就是会试,考试地点在郡城。
会试考题的范围会更大,难度也更高,楚九辩还加了一些辩论类的议题。
除了经义科目的考生之外,其他如算学、织造等在内的科目,答题的时候都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只要三观是正的,或者只稍微有些古板,但有机会掰正的,楚九辩就都算他们过。
而过了会试的学子们,就已经拿到了进入国子监的名额。
这些学子们也就该来到京城,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百里鸿充当主考官,其余文武百官都算是副考官。
这最后一场考试的试卷也不分科,全都用同一套试卷,试卷上的题目也不多,共十道。
这十道题不关于专业技能,只问为何入仕为官,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为百姓谋福祉,今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如何做事等等。
这些题目都是楚九辩与百里鸿一起出的,其中有两道问题还是小朋友自己想知道的。
而殿试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除了要从这些学子中选出最优秀,最符合楚九辩治国理念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这些学子们扬名。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学子们的回答无论好坏,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楚九辩也会在殿试之后,命人将这些题目与学子们的回答都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这些内容便会以“白话文”的形式,由专门的说书先生,或者客栈酒楼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传出去,再传去各种集市。
叫百姓们都知道现在给他们做主的是百里鸿,是楚九辩和秦枭。
而未来能继续给他们做主的,能叫他们过得更好的,便是国子监选出来的普通人家的学子。
不同于世家权贵,国子监的学子天生就与百姓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