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地时脚掌与赛道的接触时间短得几乎看不见,落地、缓冲、蹬起三步揉成一步,连膝盖的屈伸都带着“弹性节奏”
没有生硬的弯折。别人启动到3米可能还在“找节奏”,他却已借着这“丝滑的发力”悄悄抢出位置,身影在赛道上显得格外轻盈,却透着“快而稳”的压迫感。
到7米时,他的“窜位”已肉眼可见。
原本与对手平齐的身位,此刻已悄悄领先小半个肩膀,不是靠“猛冲”,是靠每一步“比别人快半拍的动作衔接”。
躯干依旧保持着平缓的前倾,腰腹像“隐形的平衡轴”,没有因加速出现左右偏移。
摆臂的频率悄悄加快,却依旧保持着“贴身流畅”,连指尖划过空气的轨迹都显得格外规整。
具体的感觉就是以前那种疯狂爆发的感觉似乎有些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肉眼上感官更加……畅快的感觉。
依旧是充满了爆发性,但是爆发的感觉里面。
似乎刚中开始……带柔。
“苏已经冲了出来,毫无疑问压住了所有人!”
“人类最快的启动王者名不虚传!”
现场的解说员也被苏神的暴力表现给调动了情绪。
整个现场开始大肆欢呼。
该死。
这么多天没有比赛,怎么还这么强?
不过你本来就比我矮。
重心启动更好掌握。
所以加速区。
才是关键。
就让你看看,我的进步!
刚冲过10米节点,加特林没有急于拉大差距,而是把启动阶段的稳劲,顺着加速区的节奏层层转化为“向前的动能”。
10到30米的每一步,都像在为速度“添砖加瓦”。
没有突兀的爆发力冲击,只有“力量与节奏同频”的平顺加速,让加速区成了他“稳扎稳打”的优势区间。
12米处,他的核心传导率先进入“加速模式”。腰腹两侧肌肉不再是启动时的“基础紧绷”,而是随着摆臂与蹬地的节奏,做着“动态发力”。
当右臂后摆时,右侧腰腹轻轻收缩,像“拽着身体往前倾”。
左臂前摆的瞬间,左侧腰腹立刻接力,把力量顺到左腿蹬地的动作里。
这种核心的“动态传导”,让他的躯干始终保持30度左右的稳定前倾,没有因加速出现左右晃动,连肩线都始终与赛道平行,确保每一分力量都精准指向“向前”。
避免了之前几个赛季自己加速时容易“上半身超前、下半身滞后”的发力断层。
18米左右,他的蹬地开始“加码却不僵硬”。脚掌落地时依旧是前掌先触地,却比启动时多了几分“扎实感”。
触地瞬间,脚踝没有多余缓冲,而是立刻绷紧发力,像“踩在硬地上瞬间弹起”,反作用力顺着小腿往上窜。
膝盖只微微弯曲一瞬,就立刻伸直蹬地,整个过程快得像“点地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