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兵伸手抚摸那本带着明显磨损痕迹的棕色硬皮本,抬头看田向军,“哥,这说明呢,你小时候就很优秀啦,更说明,贺爷爷他眼光超级好。”
他摸摸后脑勺,又看田园,“妈,难道那时候我们和哥差距就挺明显的,要不然我们班里那么多人,贺爷爷怎么就看中我哥呢。”
田园笑起来,“不能这么说,贺爷爷选你哥,还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你忘了,那时候咱们刚做出来航母模型的时候,你哥每天抱着那些个设计书一直看,那时候贺老临走前还找我说呢,说你哥就是为航母而生的,让我好好朝那方面培养他。”
陈向新靠在田园身边,也伸手摸摸那本日记,“大哥,贺爷爷的日记里,都会写什么呢。”
田向军摇头,“卫叔说,这里面都是和我们一家人有关的,我也没看过。”
他翻开日记本的第一页,“我想和你们一起看。”
日记里有什么呢,如卫远说的,这里面的每一次书写,都是一个故事,或激荡人心,或平和温暖,或满腔热血,贺老就像家人一样,书写着这些年和田园一家人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这里面的第一件事,就是田向军跟随参观团出国参观的事情。
‘我无比的庆幸,当初定了向军跟随考察团出国,人员确定之前,其实有领导找我谈话,话里话外的意思我也明白,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占用一个考擦团的名额,这件事说起来是冒险的,我可坚信,向兵他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而事实也正是这样。’
‘今天,我第一次生出一种冲动,买来这本日记本开始记录,小田一家人,是我这一生中遇到的最温暖也最神奇的一家人,而今天,十岁的向军带给我们整个科研团一个巨大的惊喜,当看着那一幅幅堪比教科书印刷的图纸在他笔下绘出,看着向兵坐在会议桌前,一板一眼对他看到的房间和设备进行拆解还原,我就知道,我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以田向军出国为开始,这本日记里,真的记录了田园一家人。
他记录陈向新的高考,字里行间都是骄傲。
‘小田和两个孩子那轰动一时的高考成绩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我又在报纸看到关于他们家新的消息,今年,参加高考的向新同样考出个高考状元,看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心里激动又骄傲。’
‘这些年,全国高考状元,屡屡从四方岛那个小海岛出现,引人赞叹,回到科研所,我看到好多人围着向军聊天,让他讲讲这四方岛到底有什么神奇力量,怎么就能年年出状元,学生各个能考大学。’
‘也许是妹妹考上大学,向军很高兴,也愿意陪着大家聊天,他开始说岛上的家属工厂,说工厂怎么鼓励工人孩子们上学,又说他的母亲,怎么带着小学的老师们改变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然后说这些年,有多少出去的人回馈家乡,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让整个四方岛学风盛行。’
‘所以,一件事情出现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和努力,就像向新,我听小田说过,她在学习这件事上,付出良多,每每独自学习到深夜,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为今年的高考状元,成为无数学子的榜样。’
他会记录和田园一起吃饭的愉悦。
‘今天,是时隔很久,又一次和小田坐下来一起吃饭,只有我们两人,相谈甚欢,其实我是纯正的理科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我并不能和非理科同志聊得很投机,可神奇的是,每次,每一次,我都能和小田聊得很开心,结束的时候,意犹未尽,离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十几年,她依旧是那样恬淡宁静,光彩照人,她就那样温婉坐着,脸上带着笑,和你随意聊天,就能让你整个人都平和下来,舒适安宁。’
‘我能感觉出来,她很关心我的身体,可她不会和很多人一样,让我放弃我的理想,去专心修养或者退休在家,她会和我畅
想以后的日子,她说下一个世纪,肯定是我们国家崛起的世纪,我们的军事、科技、医疗、教育、基础建设,都将迎来跨越式发展,而这些,都是基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在她的畅想里,我突然就觉得我的所作所为非常有意义,同时也开始期待看到大国崛起的场面,我想,我确实该好好注意自己的身体,去四方岛之前,我觉得活着好像也没什么意思,可现在,我不仅想活着,更想长长久久的活着,活到看到祖国的盛世年华。’
他还会记录戈尔号回来那天的场景。
‘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能把戈尔号买回来,那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可有人真的做到了,向兵这孩子,实在让我不敢置信,这一路,步步艰难,关关难过,可他就是带回了戈尔号,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能把设计图带回来。’
‘那一刻,我骄傲之余又是心酸,他才多大呢,就能承担那么多,能做那么多,我说他辛苦了,结果这孩子插科打诨,一笑而过,我明白他的意思,不想吐露其中艰辛,这孩子还和小时候一样,在他身上,永远都是蓬勃向上的锐利,所向披靡。’
他会记录和田园一家人吃饭时,几人有趣的谈话,他欣慰陈海明的顾家和细致,也高兴陈向兵的欢乐和洒脱,那些点点滴滴,都被她用笔墨,记录在这本笔记本里。
日记本最后几页,是几张粘贴在上面的报纸版面。
田园只看一眼,眼眶微红。
“是你们每次上报纸的报道。”
从第一次,孩子们因为那场汇报表演而被报道的爱国心,到后来他们做出的航母模型,向军的出国参观,母子三人的高考成绩,向新的高考状元,向兵带回戈尔号,一桩桩一件件,都被裁剪下来,保存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