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是玻璃展示区,依次摆放了四样糕点和四样卤味,旁边有一个小盘子,里面放着的芙蓉糕,已被切成了数十小块,可供试吃,下层则是实木打制的柜子,用于收纳杂物。
展示柜的侧前方,竖着一块0。8米高,0。6米宽的黑板,上书“港粤风味,糕点、卤味,每日限量供应”三行大字。
走进店内,则分为内和外两间。
外堂大约四十几平的大小,青砖的地面显得颇有年代,墙壁上挂着竹帘,遮挡了原有的斑驳痕迹。
八张方桌错落摆放其间,每张方桌四周都配上了四张条凳,以便客人堂食,最里侧还有个大约一米高的吧台,跟店内桌凳和门口的展示柜一样,都属同一系列,是秦萧亲手设计并打制的。
吧台的旁边,不远处便开了一个小门洞,只有竹帘遮挡,里面便是内堂,面积相对较小,仅包括厨房和厕所。
陈曦在开店之初,便借鉴了不少后世的装修风格和经营模式,当然也融合不少属于这个年代的特质。
所以,生意刚刚开业,已然红红火火。
糕点和卤味每天都只做四样,会有重复,也会有翻新。
糕点每天每样都只有10斤,而卤味则各有20斤,都是限量供应。
以外带为主,堂食为辅,生意好时,经常一个上午,所有的糕点和卤味便会一售而空。
堂食则主要供应粤式蒸点和各种不同的汤粥,当然也可以外带。
每天固定供应两种蒸点,一汤一粥,第二天便会花样翻新,并且一周之内不会重复,这样的营销噱头顿时吸引了不少食客反复光临。
两种蒸点都是头天晚上便提前备好的,放在蒸笼里,第二天在后厨现蒸即可。
汤和粥则是宋清月头天晚上把食材和调料配比好,第二天早晨秦瑶直接用两个大锅,一个炖汤,一个熬粥,有需要便盛上一碗,极为简单。
开店初期,由于不知食客是多是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每种蒸点每天就只准备了50笼,合计100笼,卖完为止。
准备工作骤然增多,仅靠宋清月和秦瑶两人是肯定忙不过来的,所以陈曦就提议,找一个会做面点的零工每天晚上过来帮忙。
比如蒸点,食材的配比和调味,都是由宋清月亲自进行,但制作上便可以假他人之手,计件算钱。
每做出两笼蒸点,得一分钱,那么一个晚上做出100笼,便是五毛钱。
这样,一个人每天仅凭晚上打打零工,一个月都能多出15元的收入。
累是累了点儿,但为了钱,何乐而不为,所以找到这样的一个人并不算难。
糕点和卤味的制作,也大可采用类似的找零工的方式,这样宋清月便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专心学业。
陈曦虽说什么活儿都不干,但却是小店的智囊,她随便提出的方案都能解决不少难题。
又比如,这每天看店,如果仅靠秦瑶一人,既要在门口招呼路人,有要在店内忙活食客,又是外带又是堂食,定然分身乏术。
雇人来干活儿,如今肯定是不现实了。
要说晚上找个零工来帮帮忙倒也没什么,但真要是雇两个人,全天在店里忙活,政策初期,还是太打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