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问过毛格了,他说有把稿件做成幕布挂出去展览的考虑。
以鱼为立意主题的画……
林瑜想起她还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她就画过一副这样的画。
那是一次校内展览,参赛的选手都是校内的学生。
艺术展的主题就是“自由”。
那时候已经是林瑜大三的下半学期了,周围的同学也都开始留意起了校招广告栏上合适的岗位。
合乎情理地,林瑜的父母也开始督促林瑜把这件事排上日程。
林瑜搪塞着父母的催促,犹豫再三,还是在报名网站上敲下了自己的名字。
林瑜放弃了一贯擅长的风格,反而用及其绚烂的色彩描摹出一张几乎梦幻的作品,但画风选择的突变也有迹可循——写实画太耗费时间与精力了,更何况,一笔一画的刻板在某些程度上是同主题相悖的。
画面的主角是一条蝴蝶鲤。
这个品种的鱼尾鳍和胸鳍都足够轻薄,足够飘逸。
一条银白色的蝴蝶鲤跃入水面,它大片的尾巴和激起的水珠就像它的翅膀,那条鱼似是要飞起来,但按在鱼缸缸壁的手表明了它只是被倒翻着丢进水里罢了。
蝴蝶鲤鳞片上却折射着贝母般柔和质地的光泽,林瑜模糊了色彩之间的界限,让那条鱼的双眼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白的翳。
在把作品交给工作人员时,她还有些忐忑——她给那条鱼安了一对死鱼的眼睛。
学校还请来了几位很著名的画家来做评委,他们盯着她的作品来回地、反复地看,没人发现那双眼睛是死的。
林瑜评上了奖。
获奖名单公布出来的时候,林瑜的大三已经快结束了。
她打电话给李丽红,给她看了自己的画。
李丽红用一如前二十年的话术夸了林瑜,话语间没有新意。
李丽红问起她在北京找实习工作的事,林瑜不记得自己具体怎么说的了,只是模糊地应允了李丽红,她会好好花时间把教师资格证考下来。
她扣下手机,学校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很大,和她同一批的获奖作品和往届的作品一起挂着。
林瑜一幅一幅看过去,欣赏着其他学生的作品,也寻找着自己的作品。
参赛的作品就归校方所有了,林瑜是拿不回来的。
林瑜站在大理石的瓷砖上,和那条不被人发觉死活的鱼对望了一会儿。
在展览关闭前的最后一天,林瑜在自习室里坐着,桌上摆着的是教师资格证的复习资料。
她正背着书呢,却被突然一屁股坐到身边的人打断了思绪。
“哎,你好,林瑜?你是林瑜吧,我应该没找错!”
“我叫佘引章,这是我身份证。”
说着,佘引章“啪”地一下把她的身份证拍在桌面上。
那天,林瑜第一次认识了还有“佘”这个姓。
女孩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打扮得利落,也足够漂亮,只是化着成熟妆容的脸还显得有些青涩,林瑜的注意力被她大大咧开的嘴巴吸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