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试卷,也成了嬴政焦头烂额的源头。
此时的嬴政才登基不久,甚至还没有正式亲政,没有利用秦国的旧制一统天下,自然也就没有形成路径依赖。
而且,他自幼师承扶荔,对于蜀国的律法和制度,本来就有所了解,知道和秦国的有很大不同。
对此,他也和扶荔讨论过,对于秦国耕战制度的利弊,他早已了然于心。若不想秦国盛极而衰,像商君一样再次改革是必然的。
可是现在,还没到该改革的时候呀。如今的秦国,还需要耕战制度激励国人,达成一统天下的目标。
等到中原一统之后,他便可携无上之威,顺势提出改革。到那个时候,便是既得利益者心中不乐,大概率也不敢明着反对。
至于暗地里捣乱的,当年商君怎么处理,他照着学就是了。
毕竟改革嘛,哪有不流血的?
这群蜀国学子,不是来得不好,而是来得太早了!
首先,对于这样的人才,嬴政肯定是想全部留下来的。
可是,这些人都参加了科举,虽然批判了秦国的律法,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情绪输出,而是有理有据,并且连如何修改都给出了方向。
如果要把他们留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录取他们。
可第一次科举考试,为了让天下学子都对评判出的成绩信服,但凡是高中的人,试卷都是要贴在城楼下供人观摩的。
若是别的学子看了蜀人的答卷,产生一些不太美妙的误会。比如:哦,原来批判秦国律法才是高中的诀窍呀!
后人会不会纷纷效法?
这些可以想见的麻烦,让嬴政只是想想,就觉得头皮都炸了。
“来人,请两位相邦前来,有要事商议。”
——不能只有他自己烦恼,他可还没亲政呢,这些烦恼本来就属于两位相邦。
嬴政甩锅甩得非常理直气壮。
不多时,吕不韦和戴璇就从官署赶了过来。两人了解的情况之后,纷纷皱起了眉头。
以他们的才能和见识,嬴政想到的那些,他们也都想到了。
戴璇出自蜀国,又在秦国做官,对两国的律法和制度都了解颇深。
若要他来说,两国律法各有优势。就像那些蜀国学子写在试卷上的一样,秦国律法适合乱世,以雷霆霹雳之势,荡平一切坎坷!
而蜀国的律法,则更适合在天下稳定之后实施,与民休养生息,保留上层利益的同时,也给下层留足了晋升的空间。
而且,蜀国也不是没有雷霆治世的时候,几乎每代蜀王上位,抓稳了权力之后,都会彻底整顿一次吏治。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政治大清洗,把逐渐固化的上层阶级打破,保证底层晋升渠道不被堵塞,让朝廷经常有新鲜血液添加进来。
若是连续两三代都是庸君,无力整顿吏治,国家的统治就会迅速衰败,阶级固化,底层困苦不堪。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朝代终结的临界点。
上层不给活路,百姓会自己寻找出路。
听了戴璇的话,嬴政倒还好,毕竟他已经从扶荔那里了解过了。吕不韦则是觉得受益匪浅。
“因时制宜,这倒是与商君之道不谋而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