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的手指捏着纸页,脸色愈发难看。
他抬头看向赵建明,发现对方正带着笑意介绍:“董木海同志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正是当前企业发展需要的,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就需要这样的骨干带头……”
会议室里有人点头附和,经贸厅厅长甚至开口:“赵副省长说得对,我去过那家电子厂,确实不容易,董木海帮企业省下不少成本,工人工资都能按时发了,这是双赢。”
沈青云却觉得喉咙发紧,像是堵了一团棉花。
他想起去年基层调研时,在一家电子厂看到的场景:流水线工人坐着小板凳,手指飞快地组装零件,车间里的时钟显示晚上十点,墙上贴着加班光荣的标语,有个小姑娘脸色苍白,扶着机器干呕,组长却催着再坚持半小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他就跟厂方交涉,要求整改加班制度,可现在,这样的加班模范竟然要被表彰?
赵建明介绍完之后,看向众人:“大家对这份名单有什么意见?没有的话,我们就按这个方案报上去,月底开始宣传。”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只有空调的风声轻轻响着。
沈青云深吸一口气,身体微微前倾,开口时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赵副省长,我有个疑问,这个董木海,真的适合当劳动模范吗?”
这话一出口,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沈青云身上,赵建明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推了推眼镜:“沈青云同志,你觉得哪里不合适?董木海的事迹都是企业和工会核实过的,确实带动了生产,帮企业脱困,工人也认可……”
“认可?”
沈青云打断他,指尖点在事迹介绍上:“日均工作十二到十六个小时,连续十八个月无休息。《劳动法》规定每日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他这是严重超时加班,不是敬业,是透支生命。”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
经贸厅厅长皱起眉:“沈副省长,话不能这么说,企业有时候确实需要加班,尤其是困难时期,董木海是自愿的,而且他也有加班费,多劳多得,这是奉献……”
“自愿两个字,要打个问号。”
沈青云抬眼看向经贸厅厅长,眼神锐利的说道:“一个工人,敢不自愿吗?他是技术组长,上面有老板施压,下面有同事看着,他要是不带头加班,会不会被穿小鞋?会不会丢工作?这种在资本压力下的自愿,不是真自愿,是被迫异化。”
顿了顿。
沈青云拿起名单,翻到劝同事父亲去世留下工作那一段:“同事父亲去世,是人生大事,他却劝人家以工作为重,亲情在企业困难面前,就这么不值一提?我们表彰劳动模范,是表彰奉献,不是表彰漠视人性。是表彰尊重生命,不是表彰把人当机器。”
说到这里,沈青云冷冷的看着会议室的众人,淡淡地说道:“如果你们手下的干部,父亲去世了,你敢说让人家加班么?”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回答沈青云的话,体制内都不是笨蛋,真要是下属有人家里遇到事情了,当领导的敢说出这样的话来,纯粹就是逼着下属发飙骂娘。
省长刘向前放下手里的笔,身体微微坐直,示意沈青云继续说。
沈青云的目光落在“劝癌症老大哥加班”的文字上,语气里多了几分沉重:“老大哥确诊胃癌,本该好好治疗休息,他却劝人家趁还能干活,多为企业做贡献。这是把奉献变成了压榨!如果我们表彰这样的人,是不是在告诉所有劳动者:只有透支健康、漠视亲情,才算敬业?是不是在纵容企业用模范当幌子,逼着更多人加班?”
赵建明的脸色有些难看,却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青云同志,我理解你的顾虑,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那家电子厂去年快倒闭了,要是不提高效率,几百个工人就要失业,董木海这么做,也是为了保住大家的工作……”
“保住工作,不能靠牺牲劳动者的健康和尊严。”
沈青云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冷冷的说道:“企业困难,应该靠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而不是靠让工人每天干十六个小时。我们是人民政府,不是资本的代言人。劳动模范的称号,应该给那些既创造价值,又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人。给那些带动大家合理工作、健康生活的人,而不是给一个心甘情愿被剥削,还拉着别人一起的人!”
他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心里。
有几个厅局领导悄悄点头,之前附和赵建明的经贸厅厅长,也低下头不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