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安打断她们母子俩的争吵,对贾张氏说道:“二丫姐,东旭抹不开面,他师父那里还得你出马。”
什么意思?贾张氏一怔,难道又想让老娘献身?贾有才那个地府街溜子就在下面盯着呢。
刘平安自顾自的继续说道:“东旭,你以后每个周末回老家一趟,给你的那些叔叔大爷们送送小礼,让他们帮忙跟村里说说好话,商量商量买工分的事。”
贾东旭疑惑道:“工分怎么买?我又不在村里劳动。”
刘平安喝口茶,接着说道:“你傻了不是,今年这么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口粮哪里来?还不都是自己从老家带,然后在拿到食堂换饭票?”
贾东旭没明白过来,皱眉道:“是啊,不过这和工分有什么关系?”
见过笨的,就没只见过这么笨的,刘平安都有些无语了。
“啪”,贾张氏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贾东旭连忙问道:“妈,你没想到什么?”
“我和你这头蠢猪很难沟通。”贾张氏嫌弃的看他一眼,侧过脸和刘平安说道:“老弟,你的意思是说,这些进城务工的人,没办法在老家参加集体劳动,只能用钱买工分,然后村里再分给他们口粮,对吧?”
母子俩的智商果然不在一个层面上,刘平安有些欣赏的回道:“肯定啊!难不成。。。我响应国家号召,进城大建设,你还要饿死我?
针对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口粮问题,村里绝对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农村都有临时外出做工人员,这部分人会跟村里签合同,每个月交给村里一些钱,就可享受人头粮,一般是在5块钱左右。
但具体交多少,要看这个村的工分价值,交钱的时候,实际价格要略微上浮,举例:比如一个工分价格核算为0。17元,购买者就需要按照0。2元的价格进行购买。
另外购买者的户口必须是本村的,不然村里的干部不好给社员们交代。
网上可以搜到这些案例
经刘平安这么一解释,贾东旭豁然开朗,喜上眉梢道:“着啊!这事是我急糊涂了,下星期一上班我就找那些临时工打听打听,看看他们村有没有出相应的政策。”
又对贾张氏说道:“妈!如果真是这样,咱家花上十几块钱,顶多二十块钱,就能把口粮的问题解决。这样一来,能省不少钱呢。”
刘平安看着他的高兴劲不想打击他,这种操作放在平时还行,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里就会收紧这项政策。
原因很简单,从明年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就会被清退回农村,更何况自然灾害一来,哪里还有什么口粮可分。
贾张氏看着自己的傻儿子,胸口不由一阵疼:“白白多一笔开销,你有什么可高兴的?那十几块钱不是钱?还有副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哪样不花钱?”
贾东旭听罢,随即又蔫巴下去,是啊!相比于去黑市,只是相对的少花些钱而已。
刘平安摆弄着茶壶,说道:“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赶,我今天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二丫姐!别说我这个当弟弟的不够意思,淮茹这边,我会想办法,尽量把她弄进工厂。
你是不是也要找个临时工做做?我帮你跟我大姑说一声,好工作咱不敢说,安排个街道临时清洁工还是手拿把掐的,还有糊火柴盒。只要你吃苦肯干,淮茹加上你的工资,一个月起码有三四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