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怔然。
那一日舟山大火,他本没有打算继续活下去。
即便如今侥幸被救下,依旧觉得恍如隔世。
就仿佛支撑着自己往前走的一切动力,光与热,悲与欢,温暖与向往,早已在那一场烈焰中付之一炬了。
“这琴,还能弹?”
“能弹”,谢翱告诉他,“我也觉得稀奇。那天火势无比吓人,能把你救出来已经是上天保佑了,因为你一直抓着这琴不放,我就也把它一起带了出来。”
他甚至开了个玩笑:“也许因为古琴是桐木做的,凤凰栖于梧桐,讲究的就是一个浴火重生。”
于谦抬手,在弦上轻轻一拨。
铮。
音色清嘉悦耳,铿锵一如旧时。
他闭上眼,秀峻的眉目在远山渔村昏黄的灯影中,逐渐朦胧起来,仿佛一卷淡褪的古画,被映照得近乎透明的长睫上,依旧氤氲跌落着一片旧日山河。
那年在海岛上,先生握着他的手教他弹琴:
“白日去如梦,青天知此心。
素琴弦已绝,不绝是南音……”
“好。”
他低声说:“我答应您。”
不绝是南音……
死者已矣,生者仍有未竟之志,要走完这漫长的一生。
……
待一切尘埃落定,已是这年深秋。
于谦在一处偏僻的岛上养伤了大半年,终于有所好转。
恰在此时,他收到了谢翱的邀请,前往浙地西台祭祀文天祥,同行的还有陈英和张千载。
那一场颇负盛名的西台之祭,终于还是发生了。
同历史上一样,谢翱提笔写了《登西台恸哭记》,悼念文天祥。
为了避免被元人耳目探知,文中人物皆不露真名,而以甲、乙、丙代替。
于甲、陈乙、张千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