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憋不住了!果然,只要不是自己被吐槽,就可以沉浸式体会天幕到底有多好笑。
哈哈咳咳哈咳……
“陛下,陛下千万要保重龙体!”丛铭,也是之前那位不会看眼色的大聪明抑扬顿挫地进言,“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但龙体乃国之根本,陛下身体安康才是苍生之福啊!”
此话一出,周晏咳(笑)得更大声根本停不下来,只得挥手示意自己知道了。大聪明让他保重身体不好笑,但配上他高低起伏的音调一下子拉满了喜剧效果。
可惜,他的这些笑点没人能理解也没人陪他笑。
【别小瞧燕朝前期的科举含金量。
无论什么时候,正规的国家级考试都可以用群英荟萃来形容,于兆安能考上已经很厉害了。
那时和现在的受教育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推行义务教育,你不读书都不行,但在古代知识是是一种资源,珍贵且稀有,燕朝以前这种资源基本被世家垄断。
就算现在顶尖的信息和知识也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
天幕的形容让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心中不悦。
什么垄断资源,你这个后生不懂不要乱说。
那些书都是我们自家的传下来的,是立家之基,凭什么无偿分享给外人?想要借书,当然得入我门下成为“自家人”才行。
先帝和陛下也是,学习前朝不好吗?咱们才是一个层面的,你们在国策上利好世家,我们在史书上为你们歌功颂德,大家互相行方便,合作愉快嘛。
不好。周晏知道这个问题只会给出上面的答案,原因很简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虽然高祖太宗年间,造纸和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朝廷得以大规模印书传播知识,但有一个问题避无可避——
知识流通和人才成长需要时间。
这也导致科举前期考中的基本都是世家子弟。】
提起这个,世家官员又想生气了。
最开始他们都以为科举选官是先帝和今上向他们示好,毕竟察举标准飘忽不定,但科举成绩明明白白,家中子弟绝对可以碾压寒门名正言顺地出仕。
十年后复盘一看,嚯,先哄我们大力支持科举,然后就搞出了廉价纸和雕版印刷,最后还来个皇家书院平价卖书,你们父子可真是老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
悄悄说一个秘密,上述组合拳全是周晏的主意,先帝只在大义上提供支持。
【话题有点跑偏了,马上正过来。
前面我们说过于兆安出生后家道中落。他是那种家里有书看,但教他读书的老师水平一般般的学生。科举则是他和一大群名师课堂的人竞争。
虽然没进二甲,但能考上进士已经证明这个娃天资高的咧。换成现代就是小镇做题家裸分进清北,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