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清素,是三百年前最后一位封妖人收养的小妖,似狮似虎,体貌殊异,为人妖两族所不容。但它命好,还没来得及感受这世间的风霜雨雪,巨浪雷霆,就遇上了一个爱它宠它的主人,一人一妖隐居于山林世外,过着简单清净的日子。”
“可是人与妖何其相似,就连劣根性也一脉相承。太平日子过久了,被娇宠坏了的清素生出与名字截然相反的心思,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封妖人并不拘束它,每当它有心往外走,便会为它准备食粮银钱,叮嘱它种种事项,更告诫它人心险恶,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三分警惕,不可轻信任何人。”
“它走得越远,次数越多,用时越长,封妖人叮嘱得就越频繁。渐渐的,清素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人间,不再需要封妖人那万年不更新的经验,便敷衍应付,甚至好几次都不肯听完,就叼着包裹飞身离开。”
“一日,清素带着一名人类青年回到它与封妖人的隐居地,兴奋地向封妖人介绍说这是它刚认识的好友,主动跟随自己前来拜访。它本以为主人会为自己结交到新朋友而高兴,封妖人却大发雷霆,指责它枉顾自己嘱咐,擅自带外人来此,两边不欢而散。”
“清素并不知道,或者说不在意封妖人隐居的原因,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行踪泄露后会给他带来多大的麻烦。它只是委屈地对主人大吼大叫,说着你不尊重我的朋友,以后我再也不会回来了之类的气话,便气冲冲带着朋友离开。”
“自此之后,赌气的清素真的再也没回过隐居地,它和它的人类朋友混迹市井,浪迹江湖,又受他邀请陪他回乡看望亲人,之后……惨剧发生了。”
“它的人类朋友是一名专职除妖的刀客,接近它、与它交心,不过是图谋它的妖躯妖血,更想杀了它到衙门领钱。”
“它喝下消解妖力的茶水,被放上砧板去鳞片肉,抽血扒骨,在肉体的极致痛苦和被背叛的绝望中死去,死后一身妖躯尽成除妖之器,被挖空的头骨悬于它与友人一同牵马走过的市井,成为他人口中笑谈。”
“倘若只是如此,它或许会从妖堕落为恶鬼,却绝不会成为今日的怨妖。真正刺激它,让它疯狂的,是死前听‘友人’说的最后一句话。”
“他说,感谢你带我找到了世上最后一名封妖人,我已经套取他的封妖秘技,榨干他的价值,不日就送他去陪你。”
“听到这话,清素的鬼魂甚至顾不上报仇,急急赶回旧居,却发现打理干净的屋舍荒废已久,丰沃平整的田圃杂草丛生,屋后立一土堆,堆前有碑,碑上是从前气恼,如今回想只觉得锥心刺骨的故人名字。”
“然后它疯了。”
“怨妖出世,一日屠三城,诛妖刀客尽死,头悬南阙,血流漂杵。”
“这就是怨妖的故事。”
连青酌讲述着故事,眼睛则一眨不眨地凝视观昏晓,关注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反应,与他手指纠缠的力道也时轻时重。
可让他讶异的是,观昏晓居然全程都很平静,并不因这俗套却跌宕起伏的故事而产生任何情绪上的波动,是个不合格的听众。
直到自己说完,观昏晓才有了第一种反应——他的指尖游移至连青酌的腕脉处,以修剪圆润的指甲轻敲了敲。
“讲别人的故事,你的心乱什么?”
又是这样。
真好,又是这样。
连青酌所有的忐忑、不安、揪心揪肺的忧虑,都在观昏晓两次轻描淡写的举动中消散一空。
第一个是比起自身安危,他选择先安抚自己。
第二个是比起故事主角的命运,他更在意自己的情绪。
观昏晓是个待人温柔,却吝于付出感情的人,也许是幼时遭遇使他学会谨慎交心,他明明那么善于交际,身旁亲近者却只有一个表哥和一只猫。
连青酌突然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伤势未愈就推迟与他重逢的时间,而是幻化为天窍与他结缘。
若非如此,若非那只猫先撒娇打滚地叩开他的心门,自己往后不知道要费多大力气才能真正走近他,打动他,让他交付感情。
其实怨妖的故事何尝不是他们的故事?
观昏晓正如那名身怀巨宝却安于平凡的封妖人,连青酌是他心善收留的妖。
只不过天窍的躯壳里装着的是历尽世事的大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而能够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与怨妖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连青酌身上溢起辉光,变回那只小小但被养得有些圆滚的黑猫,一下蹦到观昏晓怀里,将自己团吧团吧窝进他的颈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