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在海贸繁盛后,在弘德四十三年,经济基础足够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开始取消徭役。
对朝堂而言,鹤仙后期比较神经,难伺候,但对百姓而言,鹤仙,一直乃是圣明之君。
这才会有百姓为其建庙祭祀,代代传唱。纵然有不甘者,难道能毁了君主的庙宇吗?
圣君之名,他们抹不掉。】
“好!”
元泰帝声如洪钟,大声呼好,这是他姜家的圣君!
一个个臣子跟着恭贺陛下,夸奖太子,恭祝大梁千秋,实则琢磨着,弘德四十几年,连徭役都能逐步取消,那就说明,国库有足够的银子承担雇佣费用,嘶……海贸的利润,真大啊……
“也有戏剧,小说等盛行,儒学不再一言堂,有法家制衡的原因在。”
东宫,蒯谌断言道。
杨春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我觉得,还应该加强出版的管控,造谣太厉害的,就不能出版。”
“天幕第一期也说了大梁故事在弘德朝没有得到出版,这说明弘德帝还是有在注意舆论和版号的。”
杨乐安补充。
“但弘德帝也在带头虚构。”
杨春有话直说。
“咳咳,小说嘛,本就需要创作。”
这是沉迷创作的万斐。
“所以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
天幕已经结束了这一期的“加更”,但大梁,却刚开始热闹。
百姓兴奋于以后的土地兼并得到克制,兴奋于四十多年后,就能迎来徭役的逐步取消,他们可能等不了,但是他们的子孙,终于能有好一点的日子过了。
“真好啊,如今有这个天幕,宁王殿下提前当了太子。”
“是啊,圣天子就是太好心了,那些个官员,竟然还是最高的俸禄,呸!”
“那不是没办法吗,吃了外国人的,才能少吃我们的……”
书生要么回家苦读,争取早日卷上岸,逃过后面的科举改革,要么去官府上书,想要一个朝廷的准信儿。
冲击进士的举人不动如山,准备等机会授官的举人也不着急,只有准备以功名养老的,生怕马上就施行“复核”考试,重新看起了书。
秀才则大多在村里,族里,就挂靠一事商量了起来。
至于朝堂,老样子,加不完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