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仓库把准备好的慰问品,多拿一些,像是粮,油,猪肉什么的,都要多备,不能让同志们在部队拼搏,后面家里还要让他操心。”
“财务那边支五百块钱,不,支八百,装信封里带上。”
“去街道上看看卖牛奶,糖果子的多买几提,瓜子,糖的都带一些,鞭炮也买两挂。”
“是!!”
送喜报,是人武部最喜欢干的事了。
因为这是喜事啊,尤其是趁着过年的时候,更是喜上加喜。
王明明去筹备,部长和政委也没闲着,两人换上一身干净的常服。
脚上皮鞋擦得锃亮。
送喜报不能寒酸,武装这边安排一辆吉普,一辆军卡,在腊月二十五下午五点时,从武装部出发。
由干事们站在卡车车厢里,敲着锣鼓,热热闹闹的出城了。
时间紧急,带着立功人员姓名的条幅是准备不来了,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条幅,部门可不缺啊。
连带着大红花,一个个都别在胸前,连车头都缀上了。
那家伙,喜气洋洋的气氛,配上锣鼓喧天,相当扎眼。
兴隆村。
刘凤兰五点钟,才带着女儿从十字街回到家里,看了半天人家打鼓,唱戏,她心情看起来不错。
推开大门。
陈学军正在院子里拿着斧头劈柴,听到动静,扭头看到娘俩回来,陈学军咧嘴笑道:“咋不多看会,灶火里,饭都煮上了,不碍事。”
“小锋呢?没跟你们一起回来?”
“他都没去看打鼓,不知道跑哪疯去了。”刘凤兰笑吟吟拿着绳子上的干毛巾,拍打下身上的尘土。
“你今天去村长家看没?不知道小默会不会给家里打电话,哎,我嘴上也没个把门的,咋就光数落孩子了,还有你,我都没问几句话,你就嫌长途电话贵。”
听着妻子唠叨。
陈学军也不吭声,说两句就说两句呗。
自从大儿子去当兵,刘凤兰那都不敢听村里谁说当兵不好,只要听说了,回来就自己坐那抹泪,埋怨着当初没拦住。
可要是听谁提起当兵好,能锻炼人,能吃饱饭。
那又跟换了个人似的,好几天心情都不错。
这过年了,在南方打工捞生活的人回来,一个个都说打工好,当兵白瞎了这么大一个劳力,不如去南方打工,一个月好几百块,过年还能回来。
本家的人都这么说。
最近几天,他们陈家的日子,可是不好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