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固态电解质并不是个新鲜概念。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盯上它了,想让它取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在实验室甚至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为比起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的优势非常显著。①
首先是安全性能高;不易漏、不易燃,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仍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爆炸的概率。
其次是高能量密度;相比起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的能量密度提升了50%以上。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同样的电动车,使用不同的电解质,续航的里程也不一样。
使用传统液态电解质,可能一次能跑500km,但如果使用的是固态电解质,续航能够达到1000km。
足以见得固态电解质的优越性。
其他的如,实现寿命长循环和更高的适用性,能够适用于更极端的环境等等优点,不一而足。
听起来似乎觉得固态电池很不错?
确实不错,但……研究起来,难度也很大。
各国的科学家都研究了很久,但几十年过去了,固态电解质依旧处在一个“理论上王者,实际很鸡肋”的处境。
几十年的研究里没有成果,那是假的。
很多实验室早就做出了固态电解质的样品,科研圈子里也时不时出现谁谁谁实验室在固态电解质上的能量密度又突破了多少多少?还有不少投资行业的愣头青,看着这个前景义无反顾的投了一大把钱进去,结果发现——
啪,一场空。
因为现有的这些固态电解质的样品问题多了去了!
要么是能量密度根本达不到理论要求,要么就是成本高得离谱,根本不能大规模量产!
哪怕是现在,也只有少数公司和实验室勉强推进到了样品验证阶段,至于下一步是真的进入所谓的量产阶段,还是用来哄骗投资人的钱,还不好说。
总之,这个理论王者面临的性能、成本和能否量产三方面的困境,让它至今没能成功落地。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前赴后继。
究其原因,无非是,谁都清楚固态电解质,一旦研究成功,价值不可估量!
资本家嗅到其中的利润,不惜砸钱争夺下一个风口。
哪怕不是资本家,各国顶尖的实验室,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也盯紧了这个领域。
谁能争先研究出来,谁就真的领先。
东夏也有很多实验室和公司在研究,他们是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的。
只不过这个困境至今没能解决,依旧是解决了这个,解决不了那个,总有不完美之处。
但现在,摆在简昀和任世安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固态电解质。
完整版的电解质或许不太稀缺,每个实验室都或多或少做出过一些样品。
那些样品不止有硬币形状的,芯片状、粉末状……都有。
可,像眼前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