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儿当真聪慧之极。”
诸葛珪忍不住夸赞了诸葛亮一句,然后对着诸葛玄说道。
“亮儿适才所说不无道理,这传言未必是假,但其中或许另有缘由,否则泰山公子又怎么能得举族支持?”
“且泰山公子于我有救命之恩,不可不报。即便泰山公子当真一时陷于奢靡,我等也当全力劝诫,引回正道,这也是我匆匆踏上此行的缘由。”
“难怪大哥病体初愈,官署内的政务都没有梳理妥当就安排南行了……”
“说来也是有趣,因官署多有流传我与泰山公子私交甚密之事,非但那徐荡不再插手官署政务,已是数日不知去向,就连一众属吏对我也是恭敬有加,一场麻烦消弭于无形……”
听着身旁诸葛珪与诸葛玄的交谈,手捧着竹简的诸葛亮侧目朝着马车外看去,不自觉回忆起昔日羊耽与刘备于黄昏下对弈,笑谈天下大势,意欲力挽天倾。
这让诸葛亮隐隐有种感觉,刘备即将前往青州平乱,羊耽也是准备以名声为器,正式踏上匡扶汉室的道路。
名声于旁人而言,或许毕生之追求。
可在诸葛亮看来,那一位泰山公子可能仅仅将名声当做达成志向所需的趁手工具罢了。
否则,那一夜,羊耽面对奉高城内陆续赶来拜谒的士人,就不会选择悄然离开,而会是乐在其中。
不过,诸葛亮仅仅是失神了一阵,就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到手中的农书竹简,认真地研读了起来。
‘只叹,吾尙幼……’
小小年纪的诸葛亮,发出了一声小小的叹息。
引得半靠着诸葛亮,且正在犯困的诸葛均有些疑惑。
这一路南下,即便考虑到诸葛珪的身体问题,选择了缓缓而行,抵达南城也没有花上多少时间。
而诸葛珪原本还以为需要进入南城打听一番羊氏族地所在,可随着越来越接近南城,道路上往着同一处方向而去的车轮印子却是越来越密。
“看来无须问路了,沿着车轮印子多的方向而行,必是泰山公子所在。”
诸葛珪笑道了一句,便让车夫改换方向,不再特意进城一趟。
然而,让诸葛珪怎么都没想到的是,过南城城池而不入,未多时,居然在前方看到有士卒正在设卡检查同行的马车。
诸葛珪目露疑惑之色,然后朝着诸葛玄递了个眼神。
当即,诸葛玄下了马车,上前去打探消息。
正当诸葛珪还在猜测,是不是南城官吏胆大妄为到了在这里拦截前往羊氏的马车,继而设法搜刮钱财。
不料,片刻后诸葛玄带着几分古怪的表情走了回来,开口道。
“大哥,这是徐荡带来的士卒,在此处设卡检查来回车马,倒也没有收取什么钱财,只是单纯的检查来往人士身份,言及是为了避免有匪贼混入其中对泰山公子不利。”
诸葛珪愣了愣,这才反应过来徐荡这是在找由头向泰山公子献媚呢。
这也还真亏徐荡还能想起自己是主管泰山郡军事的都尉,此前徐荡可未曾有过这般积极,更别说特意去剿匪除寇什么的。
不过,泰山郡不至于说是匪贼横行,但也确实在许多偏僻的地方有贼子占山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