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最终还是选定了一户姓鲁的人家。
鲁家是怀戎县大河村人,距离唐家的军田倒并不很远。鲁家祖祖辈辈皆务农,家中现有五十出头的老父鲁老汉,膝下三个儿子鲁大山、鲁大河、鲁大海。一家人皆在田头摸爬滚打惯了,是出了名的种地能手。
鲁家名下原本也有二十来亩好地,虽谈不上富裕,但年年有余,日子倒也过得。
不过世世代代都是泥腿子,总归想点儿好出路。鲁家孙辈中出了两个聪颖的苗子,二房的鲁有志和三房的鲁有成。这两个孩子今年十岁出头,从前在村中跟着教书的老秀才识文断字,秀才认为这儿子聪慧,若能送进书院,将来未必不能考个功名出来。
鲁老汉和两个儿子一听这话,顿时十分心动。鲁大山虽然遗憾自家孩子不是读书材料,却也希望侄子出息,将来如果真的考中功名能光耀门楣。
一家人合计之后,典出了家中最好、最肥的十几亩地,又托了乡里族长走门路,终于把两个孙子送进了县里的书院读书。
只是这一来家里田地不足,三兄弟都空了下来。忙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根本闲不住,便想着寻户人家佃田换些口粮。
听说唐家要换佃户,鲁家便托牙人找上门来。
唐宛听到鲁家的情况,已经有些意动,不过前车之鉴,还是托了葛婶子一道来帮着把关。
她不懂这时的田事,怕被人再糊弄一回。
葛婶子果然不负托付,问起那三十亩田被荒废了,如何补救。鲁老汉说了好些法子,唐宛似懂非懂,结合前世不太丰富的经验,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她悄悄看向葛三娘,见她频频点头,心里便安定不少。
一问一答中,鲁老汉不卑不亢,并不倚老卖老,鲁家三兄弟说话时眼神清正,态度诚恳,难得的是兄弟三个看起来彼此尊重,没什么不合的迹象。
唐宛急着用人,便就不多纠结,当场拍板签了契约。
还是跟唐爷爷在时一样的条件,除去征粮所得,收成主家和佃户一家一半。
鲁老汉说,自家去年留了一批上好的粟米和豆子当做种子,本来想着今年用,没想到家中田地典了出去,他不舍这些粮种浪费,干脆这回便全数用上,种得好不好,全看他们的本事。
唐宛听得一怔,这才意识到,吴家兄弟从未主动说过自留种的事,每年都会索要一笔种子的花销。
原来连这都被糊弄了。
旧事不再重提,唐宛惦记着要多种些蔬菜瓜果,便随口提了一句。
鲁大山笑呵呵道:“这个简单。宛娘子和睦哥儿想吃什么,只管交代。我们在地头边上再开几垄菜畦,种出来后叫我家大郎给你们送来。”
鲁家大郎鲁有良是长孙,虽读书没有几个弟弟聪明,务农却继承了祖辈的智慧,是一把好手。
唐宛听得一阵期待:“那就有劳了。”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