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的早晨,小熊家的厨房里飘着甜甜的红枣香。聪聪趴在灶台边,看着妈妈把一盆发好的面团揉得白白胖胖,又从竹篮里拿出红彤彤的大红枣,忍不住拽了拽妈妈的围裙:“妈妈,今天我们要做那个高高的‘枣山’吗?”
妈妈笑着点头,手里的面团在案板上“砰砰”作响:“对呀,蒸好枣山过年,来年的日子才能像枣山一样红红火火、高高旺旺。聪聪想帮忙吗?”
“想!”聪聪立刻跳起来,爪子在围裙上擦了擦。妈妈把一块温热的小面团递给他:“那你先练练揉面团,要揉到不粘手、表面光溜溜的才行哦。”聪聪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小手使劲往前推,又往后拉,可面团总像个调皮的小娃娃,要么粘在爪子上,要么揉出一个个小坑。妈妈走过来,握着他的小手一起揉:“手指要蜷起来,用掌心的力气,慢慢揉,别着急。”
揉了好一会儿,聪聪的额头渗出小汗珠,终于把面团揉得光滑又有弹性。他举着面团给妈妈看,尾巴晃得像小旗子:“妈妈你看!我揉好啦!”妈妈笑着接过面团:“真厉害!现在我们开始搭枣山的‘底座’。”
妈妈把大面团擀成一个圆圆的面饼,放在铺了玉米叶的蒸笼里,又教聪聪把红枣泡软、去核。聪聪坐在小凳子上,拿着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红枣核——一开始总把红枣剪得歪歪扭扭,后来慢慢找到窍门,剪得又快又好,盘子里的无核红枣很快堆成了小山。
“接下来要搭‘山层’啦。”妈妈把揉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搓成细细的长条,再弯成“如意”的形状,摆在面饼边缘。聪聪也拿起一个小剂子,使劲搓了搓,可长条总是一头粗一头细。妈妈没说话,只是拿起一个剂子,边搓边说:“手腕要轻轻转,力气要均匀,就像给面团‘按摩’一样。”聪聪跟着学,果然搓出了均匀的长条,他把长条弯成小圆圈,摆在“如意”旁边,像给枣山围了一圈小花环。
最关键的一步是“嵌枣”。妈妈拿起一颗红枣,放在面团条的缝隙里,轻轻按一下,红枣就牢牢粘在上面,红彤彤的枣子配着白白的面团,好看极了。聪聪也拿起红枣,学着妈妈的样子往面团里嵌,可有的红枣放歪了,有的一按就掉下来。他有点泄气,把红枣放在盘子里:“妈妈,我总嵌不好。”
妈妈蹲下来,指着枣山底座说:“你看,面团条之间有小凹槽,把红枣的‘肚子’对着凹槽放,再轻轻压一下,它就不会掉啦。”聪聪照着试了试,果然成功了!他越嵌越熟练,一颗接一颗,把面团条的缝隙都摆满了红枣,像给枣山穿上了一件红玛瑙做的衣裳。
第一层搭好后,妈妈又擀了一个小一点的面饼放在上面,带着聪聪搭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的面饼都比上一层小,每一层的面团条和红枣都摆得整整齐齐,枣山慢慢从矮矮的“小土坡”变成了高高的“小山丘”。最后,妈妈拿出一小块面团,捏成了一朵小小的梅花,让聪聪放在枣山的顶端:“这是枣山的‘顶’,有了它,枣山就更漂亮啦!”
聪聪踮着脚尖,小心地把梅花放在顶端,退后一步打量着枣山:白白的面团层层叠叠,红红的红枣密密麻麻,顶端的梅花小巧玲珑,还没蒸就透着喜庆的劲儿。他忍不住伸手碰了碰,面团软软的,红枣暖暖的,心里满是期待。
“现在要让枣山‘醒一醒’。”妈妈盖上蒸笼盖,“等面团再发一会儿,变得更胖,蒸出来才会松软好吃。”聪聪坐在灶台边,眼睛盯着蒸笼,时不时问妈妈:“妈妈,枣山醒好没呀?”妈妈总是笑着说:“再等等,好东西都要慢慢等。”
过了半个多小时,妈妈掀开蒸笼盖,面团果然发得鼓鼓的,枣山比之前大了一圈,轻轻一碰还会晃悠悠的。妈妈点燃煤气灶,蒸锅很快冒起了白汽,甜甜的红枣香混着面香味儿,飘得满屋子都是。聪聪搬来小凳子,坐在旁边守着,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错过蒸好的时刻。
“咕嘟咕嘟”的水声响了四十分钟,妈妈说:“枣山好啦!”她小心翼翼地掀开蒸笼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里面的枣山变得雪白雪白,红枣被蒸得发亮,像一颗颗红宝石嵌在雪山上,顶端的梅花也涨得胖乎乎的,好看极了。
聪聪凑过去,忍不住吸了吸鼻子:“好香啊!”妈妈拿出干净的盘子,把枣山端出来,放在餐桌上。爸爸和奶奶听到动静走过来,奶奶看着枣山,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我们聪聪也会蒸枣山啦,这枣山蒸得又高又漂亮,来年咱们家肯定顺顺利利!”
爸爸拿起刀,切下一块枣山递给聪聪:“快尝尝你自己做的。”聪聪咬了一口,面团松软香甜,红枣又软又糯,甜丝丝的味道在嘴巴里散开,暖到了心里。他又切了一块递给妈妈,一块递给奶奶,一块递给爸爸:“大家一起吃,来年都要像枣山一样旺旺的!”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餐桌上的枣山上,也落在一家人的笑脸上。聪聪嚼着甜甜的枣山,心里偷偷想:原来蒸枣山要揉面、嵌枣、等发酵,一步都不能少,就像过年的快乐一样,要慢慢做、慢慢等,才会更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