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申克的救赎》开始,这种态度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存活,很隐晦,但很深刻。
不得不说,有些东西,真的是潜移默化的。
在曹忠印象中,《肖申克的救赎》,前世今生,老师都在放。
好看!
曹忠承认,这电影是好电影,情节也很爽,但归根结底,这电影还是个人叙事。
华夏当然可以拍这种电影,可是华夏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集体叙事。
是共鸣。
就如同《南京照相馆》,一个人能解决战争,能解决苦难?
没办法的。
一群人死了如此之多,所有人的目标只剩下一个,就是送出照片,留下证据。
这还有《流浪地球》,《三体》。
科幻故事当中的浪漫,是全球带着地球逃亡,是全世界四个面壁人带领全球,应对外星苦难。
这是科幻。
华夏的历史故事当中,集体叙事更是不胜枚举。
每个宏大的历史故事之下,绝不是一人之天下。
而在《卧虎藏龙》奥斯卡成功带来的全球野心和技术奇观之下,华夏诸多大导演被刺激到了,试图以东方美学嫁接好莱坞叙事,通过宏大的视觉奇观打开国际市场。
结果呢,叙事空洞,断裂,逻辑混乱,动机模糊,脱节。
一心想要扑在人家的叙事结构上,求老爷们赏个奖。
哪怕各种电影不带着zz立场,但是不得不说,第五代导演当中的不少人,是失败的,他们甚至连自洽的逻辑都理解不顺,只能表达场面和氛围。
在曹忠看来,大片战略,在市场赚钱方面,为华夏电影撑了几年,但是从精神内核上,则是彻底失败。
只剩下奇观。
满目琳琅,全是嘎嘎的流量。
没有一丝丝能进入大脑皮层褶皱里面的东西。
这些人,不管做什么,都是以被“文明世界”所接纳作为最高目标。
这就是缺乏主体意识。
可惜了。
可对曹忠来说,他也面临困难,因为他要说的东西,是真话。